
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682,较前一交易日上调176个基点。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21年5月3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3682元,1欧元对人民币7.7616元,100日元对人民币5.7939元,1港元对人民币0.82043元,1英镑对人民币9.0287元,1澳大利亚元对人民币4.9088元,1新西兰元对人民币4.6108元,1新加坡元对人民币4.8119元,1瑞士法郎对人民币7.0738元,1加拿大元对人民币5.2709元,人民币1元对0.65024马来西亚林吉特,人民币1元对11.5088俄罗斯卢布,人民币1元对2.1652南非兰特,人民币1元对175.14韩元,人民币1元对0.57701阿联酋迪拉姆,人民币1元对0.58919沙特里亚尔,人民币1元对44.8116匈牙利福林,人民币1元对0.57764波兰兹罗提,人民币1元对0.9582丹麦克朗,人民币1元对1.3045瑞典克朗,人民币1元对1.3130挪威克朗,人民币1元对1.34669土耳其里拉,人民币1元对3.1323墨西哥比索,人民币1元对4.9087泰铢。
前一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858。
疫情之后全球通胀环境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全球疫情落差、经济修复不均衡导致的供需错配。由于发展中经济体往往是工业原材料和中间品的主要生产国,疫情的不平衡将带来全球层面的供需缺口,除此之外,次贷危机后原材料生产领域长期产能过剩导致投资不足也约束了基础工业品的产量弹性。全球疫情发展、经济修复不均衡。另外,2021年是全球低碳转型的里程碑,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在低碳领域的步伐将明显加快。
除了前述供给侧的因素之外,疫情后全球流动性投放史无前例、海外主要央行扩表幅度远大于次贷危机之后,海外需求较为强劲。回到国内,下半年国内经济增长动能不弱,存在结构性供需缺口。长周期看,通胀或许在人口老龄化加深、贫富差距加大的因素影响下中枢下行,但疫情后的流动性过剩和供求错位将引起中期通胀中枢的上行。总体而言,疫情前全球金融问题的后遗症叠加疫情后的全球复苏不均衡,我们面临的挑战可能更多,因此,结构性改革,打造内循环的广阔空间也就更为重要。
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双双逼近6.3的关卡,这一轮人民币走强,与2018有什么区别?是否会突破6.2?人民币走高能否对冲输入性通胀?世界各国疫情落差所带来的供需缺口如何解决?全球产业链格局有可能重塑吗?国内大宗商品价格是否已经产生分化?消化大宗商品需求的地产、基建投资未来走势如何? 中信证券FICC首席分析师明明。
我国出口高速增长推动人民币升值趋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或将突破6.2区间;
由于供给方不同,汇率升值对大宗商品通胀影响不大;
疫情落差或将在一定时期内重塑全球产业链,未来应进一步思考如何保障全球供应链安全;
大宗商品供需差异较大,已出现分化;消化大宗商品的地产投资仍属于偏强水平;
货币政策体现结构化特征,定向贷款等工具将更加有效;
长端国债利率破“3”可能性不大,更多取决于经济基本面走向;
美股主要支撑指数集中度高,不排除高估值资产面临较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