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批带量采购渐行渐近,市场预测最快7月就会启动。从2018年底最早的一批“4+7”带量采购涉及的11个试点城市25个品种,到2019年9月第一批25个品种全面扩围到全国各省,再到2020年初第二批带量采购涉及的33个品种,目前我国带量采购频率越来越密集。由于带量采购政策导致很多药品的降价幅度巨大,可以预计,新一轮带量采购必将再度陷入价格厮杀,券商分析师已经提前提醒医药股的震荡风险。
5月15日,国家联采办在上海药事所召开国家带量采购会议,其会议内容主要涉及第二批国家带量采购的落地情况和第三批带量采购的启动。而网传消息显示,第三批集采药品目录的统计截至时间到2020年6月底,进度快的话7月份就启动集采。
不过这一时间点并未得到敲定,5月15日会上,有官员表示,由于第二批国家集采有部分药品供货有难度,再加上疫情影响导致国内经济形势严峻,药品再降价影响会比较大,因此第三批集采的时间是否需要往后推迟一下有待确定。
不难看出,第二轮与第三轮集采之间仅相隔半年,可见集采频率越来越密集,国家集采将成为常态。那么,本轮集采规则是否会发生变化?从流传出来的会议信息看,第三批国家集采将会沿用第二批方案中好的内容,遴选产品范围为充分竞争的品种。个别细节会做微调,不过目前具体微调的内容尚未完全确定。
历次国家带量采购都少不了“灵魂砍价”。记者注意到,第二批集采的平均降价幅度达到53%,最高降幅达到93%。这也意味,如果第三批国家集采延续第二批的竞价思路,相关品种的价格厮杀不可避免。
根据此前国家集采的情况,纳入集采的品种基本是有仿制药过评企业较多的品种,因此第三批带量采购有可能继续沿用三家及以上的竞争模式,即“2 家及以上过评+1家原研”,预计过评企业家数在2家及以上(不含原研)的品种均可能纳入下一批国家集采。
记者注意到,平安证券分析师叶寅指出,目前已有大量通过一致性评价但尚未启动带量采购的品种,为带量集采提供了大量品种选择。截至5月20日,共有843 个品种通过(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涉及275个品种。除去“4+7”采购的25 个品种,第二轮集采的33个品种,第三轮带量采购超过200个品种可供选择。虽然过评品种多,但达到3 家以上过评的仍然有限。 该分析师预计约有30 个品种满足3 家过评及尚未纳入国家集采的标准,因此这30个也是纳入集采概率最大的品种,包括二甲双胍口服常释/缓释剂型、卡托普利片、替格瑞洛片、氨溴索口服常释剂型、阿哌沙班片等。
其中,可能涉及本轮带量采购品种数量较多的上市公司包括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石药集团及中国生物制药等,相关品种的市场格局极有可能发生巨大变化。比如,石药集团及中国生物制药都完成了一致性评价的替格瑞洛片为过5亿元的大品种,但原研药企阿斯利康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原研的销售额达到了4.95亿元。替格瑞洛片如果纳入到第三批国家集采,可能扭转原研垄断市场的格局,当然阿斯利康在前几轮带量采购中参与积极,也可能降价保量维护自身的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