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A股迎来连续震荡调整,北向资金随之出现持续净流出。不过,这一态势在昨日得以改观。
截至4月29日收盘,三大股指持续杀跌,沪指六连阴,创业板指跌2.55%。尽管如此,当日北向资金净流入45.33亿元,结束此前连续五个交易日净流出,其中沪股通净流入38.19亿,深股通净流入7.14亿。
除了持续发酵的“真假外资之辩”,目前各界最为关心的问题还包括:在估值调整后,北上资金会否继续流入?股指期货的进一步常态化将如何影响市场?
“真外资”占主导
此前,北上资金持续净流出。4月26日,外资通过陆股通连续第五个交易日净卖出,4月以来净流出金额超过200亿元,创下2015年8月以来单月最大净流出。
瑞银中国证券业务主管房东明近期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4月北向资金呈现净流出状态,但对市场影响很有限,外资的整体占比仅2%~3%,对市场方向性没有很大影响。“之所以外资近期净流出,主要是A股今年涨幅已经较高,不仅是外资,中资机构对此也有类似的判断。目前而言,多空势力相对均衡。”
此外,不论真、假外资,只要在合规的基础上进行投资,是真是假实则无妨。“只要不是集体用账户操纵,其实通过陆股通投资A股并不会被监管,在香港配资再通过陆股通投资A股也不少见。”一位此前在香港券商任职的私募高管对记者表示,“香港是自由港,各种加杠杆的做法比内地更丰富,窝轮、新股配资等有很长的历史,当然,从事融资和配资业务的都是监管批准的持牌机构,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等事件的香港监管经验也更丰富,只要合规,就不会限制相关配资、融资行为。”
房东明称,券商一般会根据基金的战略,为投资组合提供融资,保证金(margin)比例为25%,即4倍杠杆。“机构大多具备较强的风控能力,无需太过担忧。但如果是个人客户,则可能会存在投资者适当性的问题。”
香港投行的主经纪商业务(PB)则主要是给对冲基金(及其他买方)提供资金借贷、股票借贷,类似内地的融资融券,但融资融券主要针对散户,PB主要针对机构。美国一大半对冲基金都是多空策略,其中主要是以量化为主的市场中性策略。
尽管全面统计较难,但部分数据也显示,北向资金中“真外资”占据了主导。从资产持有的角度,通过北向资金的托管席位,可以辅助判断相应的资金性质。境外的配置型机构资金,大多通过外资托管银行席位入场;国际主流对冲基金,基本是通过外资投行的PB系统托管;而绝大多数国内游资,则是托管于中资机构。
国盛证券统计了陆股通重仓的前100大个股的托管机构。统计结果显示:前100大陆股通重仓股中,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外资托管机构;前十大托管机构的统计中,外资机构托管金额占比超过97%(占陆股通总持股比重也在90%以上)。前50大陆股通重仓股中,只有3家中资托管机构占比在10%以上;前100大陆股通重仓股中,只有10家中资托管机构占比在10%以上,有3家中资托管机构占比超过20%,分别为顺鑫农业(50.8%)、华域汽车(31.0%)和方正证券(29.9%)。
北向资金有望持续流入
在经历了回调后,机构普遍认为,北向资金和境内资金后续仍会逐步加仓,A股并不存在趋势性大幅回调下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