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如此,瑞莱嘉誉还是做了一回赔本的买卖。简单回溯,其进驻ST慧球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2016年7月至9月间,瑞莱嘉誉斥资6.2亿分两次举牌ST慧球,对应3948万股,持股比例达到10%。随后一个月内,瑞莱嘉誉又以约5000万元的代价增持约386.6万股,截至当年10月10日持股比例上升至10.98%。
此后,公司经历了一番“谁才是实控人”的波折,直到2017年1月,瑞莱嘉誉主导改组ST慧球董事会,实现对公司的实际控制。粗略计算,瑞莱嘉誉持股成本高达每股15.46元。
第三个阶段是在2017年四季度。当时,ST慧球股价下挫至6元至8元区间,平均股价7.35元,瑞莱嘉誉又“补仓”269.4万股。截至目前,瑞莱嘉誉持有公司11.66%的股份,对应约4604万股。综合测算,瑞莱嘉誉整体持股成本接近15元/股。
由此可见,12.38元/股的转让价格尚未回本,但与目前市价相比已大幅“减亏”,而买壳的成本最终通过吸并将由上市公司承担。
投行人士指出,在ST慧球的案例中,由标的资产而非其大股东作为股权收购主体,客观上的另一个好处是避税。“可能标的资产的股东资金有限,如果由其购买控制权,需要从标的资产处取得分红,那样就涉及分红税,这样还不如直接由标的公司出面收购,就能省去这部分税。”
另一个不同点是,虽然两家公司的重组背后都闪烁着互联网巨头的光芒,但也有差异。共达电声与万魔声学均身处耳机行业,有一定的产业相关性。相比之下,ST慧球的重组 “跨界”标签明显。不应忽视的是,作为前几年并购的一大热门领域,数字营销业务“来钱快,门槛低”,但不少公司在并购后业绩不达预期,此类并购并不为监管层所鼓励。
另外,正如监管问询函所关注的那样,两家公司的重组均构成借壳,因借壳审核参照IPO标准,监管部门是否放行也是一项不确定因素。“其实,对瑞莱嘉誉来说,借壳能不能成并不是关键,关键是能以高价顺利退出。同步推出一个吸睛的重组,显然可以达到刺激股价的效果,也可为本次股权转让抬升身价。这对借壳交易双方都是有利的局面。”市场人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