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站内文章:
软件用户服务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股民天地 >> 大盘分析 >> 市场新闻 >> 正文
环保数据造假屡禁不止 专家建议建立“黑名单”
作者:jincvip 更新时间:2017-3-27 8:45:55 点击数:
分享到:

违法成本低而侥幸获利成本高,这是绝大多数违法企业在环保数据造假问题上铤而走险的主要原因。尽管已有顶格处罚的个案,但总体看来,环保数据造假的违法处罚相比获利而言,仍旧是“毛毛雨”。记者查阅环保部处罚的相关案例发现,多数处罚金额不过是几十万元,甚至是数千元。尽管有相关负责人被拘留,但多为违法行为的直接操作部门负责人,真正的违法指挥者很有可能躲在幕后,窥伺眼前的一切,或者拿管理不严作为挡箭牌,执法的力度就此被打了折扣。

更让一些环保人士担心的是,由于地方GDP政绩观作祟,顾忌属地管理制度的地方环保局很可能会在环保数据造假问题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维护地方所谓的经济增长稳定,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除此之外,环保数据造假查处还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尴尬。有基层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坦言,环保自动检测仪器的设置就是为了弥补人手不足,从而实现对企业排污的自动检测。可以说,大量自动监控设施提供的环保检测数据至关重要。然而,数据造假彻底抹杀了相关监控的意义,导致数据失真,进而影响环保治理决策的准确性。由于造假本来带有隐蔽性,查处起来十分不易,这在无形中又增加了环保执法的工作量。

整治造假全链条建立“黑名单”

环保数据造假不但让环保治理决策失真,贻误环境治理时机,影响政府公信力。更令人担忧的是,违法者依靠逃避环保治理获利,不但在市场竞争中给守法者带来经营压力,而且长此以往致使污染恶化,最终影响的还是环境质量与公众的身心健康。

“对环保数据造假行为必须保持‘零容忍’的态度。”环保专家认为,未来环保治理将越来越依赖环保自动监控设施提供的数据。为此,对环保数据造假行为仍须持续加大处罚力度不放松,对现场监督检查要进一步加密频次,不打招呼,随时出击,使造假者措手不及。同时,还要将数据造假的“全产业链”,即造假行为的指挥者和实施者,造假设施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乃至有劣迹的地方环保部门都纳入处罚范围内。

专家建议,可以考虑将造假者列入“严重失信主体‘黑名单’”,使其在产品销售、银行融资、优惠政策享受等诸多领域处处受限,寸步难行,付出污染环境应有的代价。对于企业环保数据造假的行为,还要提供便捷又有切实反馈的渠道,鼓励排污企业周边居民进行举报,发动全民的力量,让违法者无处遁形。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建议,当前对环保数据造假处罚的依据有了,但对于污染源监测数据还缺乏必要的规范,容易让数据造假者钻空子。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杜绝数据造假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强化标准,明确处罚依据,让环保数据造假者无可辩驳。

北京证券网
    
今日要闻
栏目48小时热点
全站48小时热点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免责条款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用户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Copyright 2011, Hubei Smart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400-690-9926 E-MAIL:mbl516@163.com 鄂ICP备12014895号-3 鄂公网安备42282209000026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