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广金中心的管理发行的“京穗月月盈七号理财计划二”中,100元的金额显然远远低于集合资金信托、私募投资基金、资产管理计划等各种私募产品,但却又约定了单期产品持有者人数不超过200人。所以该产品还被业内人士指出,存在私募产品大拆小的问题。
由此可见,京东“白拿”此次虽有金融电商创新产品的名义,但其实质上借道广金中心,涉嫌规避私募不得公开募集的监管要求,涉嫌误导欺诈和商品交易误导宣传,涉嫌对私募产品进行大拆小等等,都是导致其悄然下线,整顿调整的因素。
京东金融 “白拿”事件持续发酵。一则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监管文件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该文件直言“京东金融涉嫌承销未经核准擅自公开发行证券、涉嫌误导欺诈、涉嫌商品交易误导宣传、中融信托涉嫌违规。”
一时间,京东金融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在监管效益持续加强的当下,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与合规再次触发公众敏感神经。
不白拿的“白拿”
事件起源于上周在网络流传的一封疑似金融监管部门下发的《关于商请京东“白拿”业务定性的函》的文件。文件由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提请银监会、证监会、工商总局,以及北京、广东两地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京东“白拿”有关业务涉嫌合规问题进行定性。
本次引发关注的焦点是京东金融旗下一款名为“白拿”的金融创新产品。京东白拿于2016年6月上线。这款听起来白拿的金融产品其实并不“白拿”。其操作流程如下,消费者先购买一份京东金融的理财产品,同时申请一笔与理财产品同期限的信托贷款,然后用这笔贷款支付给电商平台用于购买相关商品。一旦理财产品与信托贷款到期后,消费者委托京东金融将理财产品收益来偿还信托贷款的本息。
表面上看,用户只需购买一定数额的定期理财,就可以“免费”换取相应的商品,但其交易结构的本质则是通过消费者的“理财收益前置”来购买商品。
“买理财,白拿商品”这是京东金融在推出白拿产品时喊出的口号。京东称,“白拿是一种消费、理财分置的新体验”。而实际上,这款所谓同时满足理财和消费的“创新”产品在设计逻辑和交易结构上隐藏猫腻。
在这个由“商品——消费者——理财产品——贷款”构成的四元交易结构里,京东白拿将三笔金融交易与一笔商品交易捆绑为一个交易组合,实质为:消费者在京东金融平台上购买广金中心发行的理财产品,消费者通过信托贷款购买“白拿”商品,以理财收益偿还信托贷款。
而令人疑惑的是,这个事件当中的中融信托是贷款发放者,其实中融信托发放的贷款最终是来自于京东金融。
有研究人士分析指出,中融信托表面上是信托贷款的贷款人。但实际上它的委托人是北京京奥卓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因此,逻辑上是这家低调的京奥卓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委托中融信托为消费者们发放贷款来购买京东的商品。但从查阅的工商资料显示,京奥卓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股东只有一个——北京京东金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也就是说,其实是京东金融借给消费者钱去买京东商城的东西,还收了5.5%的利息。
多位律师向环球网表示,京东金融的玩法“确实涉嫌擅自公开发行证券。”
目前,登陆京东金融的网页,输入白拿网站会自动跳转到理财页面。据了解,白拿目前已经下线。京东金融在给媒体的回复中称,并没有收到上述函件。“对于坊间流传出该文件,我司表示震惊”。京东金融还称,在“京东白拿”产品宣传及购买流程中,严格履行理财风险提示义务,并且在跟监管层保持主动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