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站内文章:
软件用户服务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股民天地 >> 大盘分析 >> 上市公司 >> 正文
TCL将国际化 465亿元落子11代线
作者:lushumei 更新时间:2016-9-13 9:15:55 点击数:
分享到:

对此,TCL多媒体总裁薄连明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随着经济发展,大尺寸符合消费趋势,而从显示的角度来讲,更高的解析度、色彩饱和度,包括显示性能方面的一些特点是新的需求,所以在新的投资当中,可一并解决大尺寸和下一代的显示技术这两个维度的问题,因此投资十一代线势在必行。“前几天TCL和深圳市政府正式签署了协议,然后我们就正式对外公告了,这是一个大项目。” 薄连明说。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事实上, TCL和华星光电对G11项目此前一直持审慎态度。现在的决策建立在前期多次论证和考察上。

薄连明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称,华星光电要成为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这个战略本身也是早就定下来了,但在什么时间点,用什么样的方式,还要等具体确定。

“对于国内其他厂商来说,液晶面板方面投资已经不具备可能性了。因为这个门槛太高,错过了这个窗口期你有钱都干不了这个事。TCL真的是在这个窗口期做了液晶电视的产业,如果当时我们在2009年不干这个事,今天让我们干恐怕也很难,因为不是那个时代了,投资周期很长,压力也很大。”

在薄连明看来,经营实业,尤其是以产业链垂直整合为战略的企业,资产的投入量不可能轻,而这种“重资产”的投入能对竞争对手设立门槛。比如三星和LG,就是把产业做深的最典型的代表,这是这些年其竞争力始终排在世界前列非常重要的原因。

“一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在这些重资产,资本和技术密集方面,我们会把半导体显示技术作为一个主要的方向。在其他领域的投资都会围绕公司化战略来展开,有些会由公司资本直接投资,有些会通过我们的产业基金或创投基金来投资。”李东生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解释TCL的投资方向。

事实上,TCL投资建立的华星光电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建立之初,TCL就是从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全球市场招聘了数百人的行业精英组成“多国部队”,完成了早期的技术人才的积累。2009年,华星光电投资245亿元,上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不但结束了我国电视面板依赖进口的局面,并且以华星光电为主体实施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技术难点,已经累计申请发明专利数千项,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发展。

TCL集团2015年财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1045.79亿元,同比增长3.51%,净利润32.3亿元。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7亿元,其中,华星光电实现营收180亿元,占据了17.77%的营收贡献,净利润20.7亿元,成为新的利润奶牛。

“中年危机”与“价值重构”

去年9月份,李东生带领集团160多名高管,在茫茫瓜州戈壁进行了为期4天3夜的主题为“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鹰旅戈行”徒步活动。最艰难的一天,走了30多公里的戈壁,相当于平路50公里,耗时13个小时才到营地,李东生也晒得一身“戈壁风尘”。这一年,TCL刚好35岁。

十年前,在TCL国际化征途受挫时,李东生也曾率领高管在延安进行过类似的团建,而后写下了TCL管理历史上著名的《鹰的重生》,绝处逢生。

创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TCL,前身为中国首批13家合资企业之一—TTK家庭电器(惠州)有限公司,从事录音磁带的生产制造,后来拓展到电话、电视、手机、冰箱、洗衣机、空调、小家电、液晶面板等领域。

2014年,TCL集团继海尔、美的、格力之后营收跻身千亿俱乐部,李东生却陷入了更深重的思考。当然,这次的思考与多年前的国际化迷途不同。这几年,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中国企业提出了转型变革的挑战。过去中国企业的成长,更多是依靠效率、速度和成本控制的优势,而今天这些优势已经不足以支持发展。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是企业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命题。

北京证券网
    
今日要闻
栏目48小时热点
全站48小时热点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免责条款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用户服务 
免责声明:湖北省速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Copyright 2011, Hubei Smart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400-690-9926 E-MAIL:mbl516@163.com 鄂ICP备12014895号-3 鄂公网安备42282209000026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