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巨头化妆品公司拥有更为成熟、完善的产品线,基本实现全跨越式发展。以资生堂为例,其产品类型囊括护肤品、彩妆、洗护类,其中护肤品、彩妆按价位和消费人群定位的不同,分为顶级、一线、二线、三线品牌,品牌差异化战略成熟,形成了阶梯型分布的多维布局。而国内老牌日化厂商如上海家化,虽然已经初步形成类似布局,品牌阶梯却还不够丰富。其他化妆品企业,如上海百雀羚、伽蓝集团等,多品牌并线发展,但仅初步形成集团化规模,且品类多为护肤品,在彩妆品牌培养上后继乏力。
此外,本土企业多深耕大众品牌,中低端产品相对占优,而高端品牌的培育仍为本土企业的短板,目前能与外资高端产品一较高下的仅有上海家化旗下的佰草集。考虑到高端产品的研发非一朝一夕之事,未来几年内,本土品牌还是以中低端为主,但在高端偏好趋势加剧的背景下将逐步发展高端线。
数字化营销助力国产化妆品腾飞
数字化生态圈的扩大及丰富深深地影响着化妆品行业。化妆品行业历来是广告业贡献大户,中国消费者和广告媒 体的演变深刻影响着化妆品行业。一方面,中国互联网三巨头BAT建立了丰富的数字化生态圈,且正在不断拓展延伸其边界。支付宝和微信这类超级APP也进一步重构了消费者的习惯和观念,在日化零售用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另一方面,中国大量的年轻化网民为品牌的数字化营销创造了条件。根据麦肯锡统计,2016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了7.31亿,超过了欧盟和美国网民的总和。乘着电商革 命的东风,中国的数字化转型进行得如火如荼,未来国产品牌将继续借此加速品牌建设,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
本土品牌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借力数字化营销焕发活力。长期以来,国内品牌在营销实力上处于弱势,但在韩国化妆品企业通过成功营销切入中国市场的启发下,本土品牌开始重视广告宣传投入。以各公司2017年广告宣传费用占营收比例看,上海家化在品牌宣传上的投入比例为31.08%,已经超过国际化妆品巨头欧莱雅公司,珀莱雅、御家汇、丸美相对略低。诸如百雀羚、美加净等经典老品牌,都利用时间沉淀下的群众基础和信任,借助数字化营销成功实现“返老还童”,重新回到主流消费人群的视野中。纵观行业整体,本土公司普遍重视营销的促进作用,随着竞争日趋激烈,预计整体投入比例将维持高位或者继续上升。
线上业务飞速发展也为本土企业的品牌建设添砖加瓦。在电视等传统媒 体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时期,外资化妆品企业凭借雄厚的广告投入占据宣传制高点,而互联网等新媒 体则给予国产品牌更多的曝光机会。随着电商的发展,网络成为化妆品品牌营销的新战场。线上宣传的覆盖面广,在投入同等的条件下可以辐射到更多的潜在用户,其无边界的特性从长期来看将会降低国内品牌的营销成本,同时,借用线上社群特性可以打造口碑从而与国际品牌直接抗衡。因此,在化妆品电商渠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品牌的劣势将被弱化,市场地位将会快速提升。
消费者品牌偏好发生转变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成熟,消费者对于国产品牌的好感度正在与日俱增。过去中国品牌面临的困境一方面体现在消费者的认知上,本土美妆品牌遭遇这类困境的问题尤其明显。多年来,外资品牌的一贯强势,让一些信息较为局限的消费者对外资品牌产生了迷信,从而忽略了优秀的本土品牌的品质已经超过部分洋品牌的事实。
网购主力95后人群既爱大牌,也爱国货。国产品牌更早布局电商渠道,而95后人群约占网购用户的1/4,为主力消费群体。因此,相比在大牌营销轰炸下成长的70后和80后人群,95后人群对国货的认知更为全面,因此,在其美妆产品的偏好品牌中,高端品牌和国产平价品牌分布均衡。
研发投入差距仍在 国产品牌巧用文化创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