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肤品为化妆品最大子行业,当前中国人均护肤花费低,随着未来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将显著刺激行业扩容。从国内化妆品市场的销售构成情况看,护肤品、护发产品、口腔护理产品、沐浴用品和彩妆是前五大品类,贡献了90%的市场销售额。其中,护肤品包括面部护理、身体护理、手部护理和护理套装四大品类,是化妆品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子行业。据Euromonitor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护肤品市场规模为1692.7亿元,占整体化妆品市场50.7%的份额。目前我国消费者对化妆品的消费意识尚处于初级阶段,人均护肤花费仅为17.96美元,与美国、德国等人均护肤品消费量较为成熟的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也远低于日本、韩国等亚洲邻国。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人均化妆品消费与其他成熟国家尚有较大差距,在95后人群高消费黏性、产品细化、高端崛起及化妆品人口增长等驱动因素的刺激下,预计未来几年增速将维持在8.6%至10%之间,2020年化妆品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680亿元,2016年至202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8.8%。
■
外资品牌市占率逐年下降 本土企业欣欣向荣
外资品牌的最好时代已成为历史,本土品牌有望在市场洗牌期占据有利地位。我国化妆品行业对外开放较早,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外资化妆品巨头就开始进军中国市场,对国内化妆品市场造成了很大冲击。
中国日化行业进入洗牌期,行业集中度逐年下降,外资品牌优势大不如前,国产品牌崭露头角。整体来看,日化行业集中度不高,且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有逐年降低趋势。目前国内仍是外资继续主导化妆品行业,日化行业市占率前四位企业分别为宝洁、欧莱雅、资生堂、联合利华,这些公司共占据25.3%的市场份额。不过,近年来外资品牌的市占率逐年下降,2012年至2016年间,宝洁市占率下降3.3%,欧莱雅、资生堂、联合利华的市占率分别下降0.3%、0.5%、0.9%。与之相反的是,本土品牌份额正在逐年提升,2011年至2016年护肤品市占率提升13.2%至20.1%,彩妆市占率则提升8.8%至14.3%。外资品牌屡屡失守,一方面是因其自身战略的问题,未能及时抓住电商等新兴渠道发展的东风;另一方面则是本土企业在产品、营销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革新了自身品牌形象,因此迎来快速发展期。
本土化妆品行业已涌现出一批国产品牌,有望在与外资品牌的角逐中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截至2016年,本土化妆品营收过亿元的品牌已经增加到20家,亿元级别以上的本土化妆品企业的总营收规模超过了284亿元。
由于高壁垒的存在 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期
化妆品行业存在品牌、营销、人才、研发四大壁垒,新进入者想要入行,既需要长时间的沉淀,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从2017年以来,产业资本的融合愈趋理性,因此,未来主要还是存量企业之间的竞争。据不完全统计,在2007年至2017年的10年间,中国化妆品行业共发生了394起与资本相关的事件,其中融资、收购为资本关注热点。
■
由于行业高壁垒的存在,且资本回归理性,我们认为新进入者威胁较小,未来的竞争主要发生在存量企业之间,行业进入存量竞争、优胜劣汰时代。对本土企业而言,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其能否在与外资品牌的角逐中占据上风。
品牌:消费者品牌偏好转变 本土化妆品蓄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