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短期来说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中国经济的增长几乎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且这样的增长时间维持了非常久,帮助非常多的人实现了脱贫,在历史上,像中国这样的经济增长也是非常少
解析消费升级与供给侧改革的背后逻辑
诺奖得主中国行 把脉中国经济转型
由时代周报主办、罗浮宫家居集团独家冠名的第七届“诺奖得主中国行”将于2016年9月26日在广东佛山罗浮宫家具博览中心盛大举行。
此次论坛主题为《消费蜕变下的悬念与机遇—备战未来,寻找中国企业发展新动能》。届时将邀请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及多位经济专家、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在消费模式蜕变下,以创新驱动、以服务导向、以消费拉动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的秘密,解读消费蜕变下的悬念与机遇。
此前,在谈到迪顿的理论对于中国的现实意义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太大了”。他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今天也开始要回答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当今天海外需求逐渐消退以后,中国一直在期待13亿人口消费的动力,但是从目前来看,中国企业的产能仍无法在中国市场上获得有效释放。
过去几年,中国中产阶层的稳步增长带来了经济变革和消费转型,而这一改变仍在继续。面对变革与转型,这位新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又将如何献策呢?
中国的消费升级
到2022年,将有超过75%的中国城市家庭年收入在6万-22.9万元人民币之间。上述定义的中产阶层在2000年仅占中国城市家庭的4%,而到2012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了68%。
在中产阶层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居民基本需求整体上已得到相对较好的满足,基本费品增速也呈下行趋势。相比较之下,中高端和高品质产品及服务需求呈上升趋势,改善性消费快速增长。
2016年6月,麦肯锡一份名为《重塑全球消费格局的中国力量》的报告指出:中国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日益相像,到2030年,中国家庭全年在食物上的支出占比将下降18%,而“可选品”与“次必需品”的支出将显著增加。未来15年,中国将贡献全球消费增量的30%。
调查还发现: 在新兴中产阶层之中,上层中产阶层即将成为今后十年带动消费支出上涨的重要引擎之一。与此同时,一批更加全球化思维的中国新生代将对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产阶层的增长在中国内陆小型城市的增长将快于东部沿海城市;网络消费者的影响也将继续加大。
安格斯·迪顿的大部分经济理论集中在消费研究方面。他的研究,对于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型、消费和服务领域都需要快速且持续增长引擎的中国来说,极具启发性。
在《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艺术》中,他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范式进行了全面研究,对消费行为模型的建立和实证作出了合理解释,对各种方法的理论背景、应用范围及其问题做了有深度意义的总结。
在《了解消费》和《家庭调查分析:发展政策的微观经济方法》中,迪顿从个人消费行为的研究着手,研究了过去被经济学界忽视的个体间的消费差异。他的研究认为,要是社会财富增加,需要增加人们的消费,而在增加消费的行为中,要增加穷人的所得,消费增加才会有效,对高收入消费者而言,所得增加对消费行为影响不大。
迪顿在分析消费问题时,关注的“是个体或者至少家庭层次以及总体经济层次上的消费和储蓄问题”,试图基于个人欲望和理性的假设, “建立一个描述个体消费行为条理清晰的理论”,以能够“解释各种各样经验事实,包括经济总体和个体两个层次上的事实”。
在国内学者看来,如果能够借鉴迪顿分析消费问题的方法和视角,以及所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来研究中国的消费问题,可能有助于正确认识消费拉动经济的有限作用和当前经济结构的调整。
消费升级背后显然蕴藏着巨大的需求和市场,可以成为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因素。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以及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也可以为消费升级提供有利条件,如果能够同步解决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问题,消费升级就可以成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实际动力。
改革供给侧
2016年,中国经济正面临转折,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在继续探索中。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消费水平整体上还存在着差异,国内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消费水平也极不平衡。中国目前整体上就已达到市场相对饱和状态,许多消费品市场已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在商务部监测的 600多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平衡的约占1/3,供过于求的约占2/3。
随着我国生产制造能力的快速增长,产品出口规模大幅增加,相对应的国际市场也逐渐出现饱和问题。在联合国统计的440种重要工业产品中,中国目前已有281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目前面对的国内外市场都已呈现某种饱和状态,生产扩大已经难以继续,中国经济到了增速下降的换挡阶段。
面对中国经济目前遇到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及今后一段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解决生产的产品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需求的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通过“去产能”将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的产业中释放出来,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输送更多资源,提高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过去十年当中,我们看到整体西方经济的下行,或者说放缓增长,非洲也是。但是其他国家做得还可以,所以在这样一个不太良好背景之下,中国要在制造业方面像之前一样增长是比较困难的。”安格斯·迪顿分析了当下中国的困境。
对于时下兴起的互联网经济,安格斯·迪顿也认为:“所有的创新都是一把双刃剑。电子经济把我们的世界和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同时影响了整个人类的购买结构,也不可避免会影响一些实体经济。”
“如果没有这种双刃剑式的创新,我们不可能说比几百年前的人们活得更好,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创新,即便它是一柄双刃剑。”安格斯·迪顿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