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海外并购迸发出了“洪荒之力”。
商务部17日下午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中企海外并购实际交易金额543亿美元,超过2015年全年总额,占同期对外投资额比重也超过了2015年的34%。实际并购金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达12个。
对于大规模的出海并购,有人欢喜有人忧。
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投资司司长詹晓宁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并购并不必然创造价值,只是跨国公司在经济下行期的全球资产配置策略。真正评价跨国投资创造价值的指标是绿地投资,因为绿地投资意味着开设新的工厂,意味着扩张产能。
在复星国际副董事长梁信军看来,金融危机后,国外与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相关的企业增长乏力,一些龙头企业估值很低,而中国与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相关的刚性需求才刚刚兴起,“如果能够投资这些海外公司,推动其在中国拓展,将是不错的投资逻辑。”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出海并购热潮也可能是某些企业和个人,出于避险考虑,匆忙而草率地将资金投向海外。
海外并购思路在变
中企对外投资的重心近年来已有所改变,过去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领域,比如铁矿石、石油等,如今则是消费、创新、高科技产业居多。
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律师迪弗朗科(DeFranco)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与其他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不佳的背景下主动并购资产避险不同,中国投资者正从新兴市场转向发达市场,从能源和自然资源领域转向技术和金融服务领域,中企不断寻求对品牌、人才及可以提升其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其他资产。此外,中国还在寻求从低端制造主导型经济转向消费和服务主导型经济。
比如,国有企业中国化工集团今年再次刷新了自己上一年创下的纪录,以458亿美元收购瑞士农用化学品公司先正达。该交易旨在提升农业产量,以满足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带来的食品消费增长。
此外,在大规模海外并购浪潮的推动下,中国已经成为部分发达国家的主要外资来源国。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推进,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也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以海航集团为例,过去12个月几乎平均每月达成一笔并购交易。最新一笔是旗下海南航空(600221,)(600221.SH)于8月4日宣布完成了对巴西蓝色航空(Azul)的战略投资,以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8亿元)收购了其23.7%的股权,成为单一最大股东。
这是在收购法国蓝鹰航空(AigleAzur)、非洲加纳AWA航空、维珍澳洲航空后,海航投资(000616,)的又一家海外客运航空,在全球的布局也从亚欧非进一步延伸至拉丁美洲。
多名行业分析人士认为,从海航集团海外投资的思路来看,是希望将航空和旅游产业链打通,以航空运输、旅行社、酒店、金融及支付、技术等产业为基础完善一站式旅游服务,并将地区型航空公司以及海外参股的航空公司资源整合起来,加速“大旅游”产业的布局。
除了海航在布局新兴市场,民企复星今年7月也宣布收购RioBravo投资集团,这家公司也位于巴西,此次收购也是复星首次以股权收购形式进入拉美市场,希望将RioBravo作为打开拉丁美洲地区投资的门户,在当地发掘更多投资机会及部署资本配置的策略。
“现在很多钱都回美国投资了,不过复星一向是在谁都看好的时候,我们就变得很慎重了,”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曾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虽然发展中国家风险仍在,但估值相对更低,我觉得更多是机会。”
虽然中企对于新兴市场的投资再加码,但中国对外投资依然多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且增长迅速。1~7月,我国内地对中国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和日本七个主要经济体的投资达750.9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3.1%。对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投资流量增长迅速,增幅分别达到210%、200.6%和74.3%。
民企“爆发”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民企在海外并购方面的爆发力更强。普华永道日前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并购年中回顾与前瞻》称,民企今年上半年的海外并购交易金额首次超越了国有企业,在20宗最大型的并购活动中,民企占了三分之二。
上海市商务委的数据也显示,上半年上海对外投资中,民企的投资从以前的30%一路提升到70%;并购类的对外投资则占到70%。
以复星为例,今年7月就有两笔大交易,不仅收购了英国狼队足球俱乐部100%的股份,复星医药(600196,)(600196.SH)还发布公告称,拟通过控股子公司出资不超过12.6亿美元收购印度药企GlandPharmaLimited约86.08%的股权,其中包括收购方将依据Enoxaparin(简称“依诺肝素”)在美国上市销售情况所支付的不超过5000万美元的或有对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