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改革对症下药
这些不同侧面、不同指向的调整、变化,源于同一个清晰的逻辑与目标。“资本市场在促进资本形成、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助推创业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交所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未来,交易所可以紧紧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推进市场化改革,同时加强监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全面提升资本市场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能力。
去产能、去库存方面,深交所认为从严监管与积极引导相结合,消除冗余供给,优化供给结构。
一是排查、清理僵尸企业,严控重组上市,严格落实退市制度要求;二是完善重组承诺履行专项核查制度,抑制市场炒作,推动市场资源流向实体经济;三是严控募集资金投向,限制资金进入产能过剩行业;四是引导产能过剩行业上市公司有序转型,积极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扩大有效供给;五是支持上市公司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积极输出优势产能,开拓海外市场。
去杠杆方面,积极发展多层次股票市场,促进企业资本形成。一是壮大主板、中小企业板,加快创业板改革发展,提升公司上市融资能力;二是规范发展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区域性股权市场,支持小微企业股权融资;三是发展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拓宽创业创新企业股权融资渠道;四是简化境内企业境外融资核准程序,支持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
降成本方面,进一步便利企业运用资本市场融资,全面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费用。“一是稳步推进发行价格的市场化,提高审批效率,减少融资不确定性;二是规范证券中介机构执业行为,清理整顿不合理的收费,降低融资中介费用。三是推进债券市场发展,降低企业债权融资成本。”深交所人士称。
补短板方面,则是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服务新兴产业和创业创新企业作用,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深化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大力支持互联网、生物医药、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创业创新企业挂牌上市;二是发展固定收益市场,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领域的服务力度;三是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和境内外并购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发展,扩大有效供给。
创业板先行增量改革
全面铺开,干货满满。不过,在深交所这盘棋中,仍然有一个特色鲜明的抓手和突破口,那就是创业板———以深化创业板改革为突破,推进增量改革、精准发力,尽快扩大资本市场有效供给。
“加快创业板发行对全市场冲击较小,而且能够改善创业板估值现状,降低市场风险。我们建议进一步突出创业板特色,恢复创业板单独发行通道,适当加快创业板新股发行,加大对创业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深交所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
事实上,自2009年启动以来,创业板已经逐步成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聚集地,“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了深化创业板改革的任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16日,创业板正常在审企业279家,平均股本规模约8500万股,平均融资额为2.4亿元,总融资规模约670亿元,融资总额及平均融资额均不大。
另一个方向是设立创业板专门层次。这一方向曾经在2014年初提出过,并一度引发了市场各方不少期待。深交所向记者表示,结合当前市场形势,建议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整体框架内,针对创新特色鲜明、规模较小、风险较高的企业,在提高投资者适当性要求的基础上,在上市条件、发行审核、持续监管、中介机构责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差异化制度设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快满足对接资本市场的需要。
此外,可适时推进新三板企业向创业板转板试点。2015年12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金融结构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到要研究推出新三板企业向创业板转板试点。
“转板机制有利于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也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完善的客观要求。建议尽快出台新三板向创业板转板的试点。”深交所人士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