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且就拿地耗资来看,各房企仍然堪称大手笔。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碧桂园的拿地金额约为2645亿元,万科约为1844亿元,保利约为1461亿元,恒大约为1319亿元,中海地产约为1152亿元。
这5家房企拿地金额均超千亿元门槛,合计8421亿元,占统计样本50家代表房企的33.2%。它们同时也均是2017年房企销售金额的前十强,碧桂园、万科、恒大更是TOP3。
如此看来,尽管房企融资渠道收窄,资金成本越来越高,众多房企在拿地方面还是相当迅猛。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专家认为,这跟逆势拿地土地成本较低有关。虽然土地储备的货值不会在当期销售结算中体现,但将会成为公司未来两三年甚至更远期的业绩支撑。逆市拿地,土地成本更低,谁屯得越多,未来胜算也许就更大,这也往往是房企弯道超车的决胜之道。
不过,房企虽然在“攻城略地”上甚为火热,但拿完地后,具体施工、建造新房方面并没有太大兴趣。有专家认为,这是因为虽然三四线楼市一度火热,但在房地产调控收紧和房地产库存依然高企的背景下,房地产开发商对楼市依然悲观,即使2015年以来房地产行业量价齐升让房企资金相对宽裕,且为了竞争它们也要继续扩张和拿地,令房地产拿地和新开工面积都有上升(若1年内未开工则需缴纳20%闲置费用),但施工面积从数据来看一直保持平稳,自2016年9月以来一直保持在3%左右(2.9%~3.4%)。专家认为,施工面积稳定,拿地和新开工面积上升,表明房地产企业只是加快了链条上端的投资进度,但没有更激进地建造更多房子。房地产企业基于对未来房地产市场长期预期悲观,想要在三线销售不错的情况下,赶快消化库存。
棚改计划刺激需求
三四线楼市升温、房企涌入,也许很多人会疑惑,三四线城市相对来说经济并不发达,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也有限,这一轮房价大涨的趋势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近几年政府大力扶持的棚改计划。
所谓棚户区改造是改善困难居民居住条件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棚户区的范围主要包括城市棚户区、国有工矿(含煤矿)棚户区、国有林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等四类,很大部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城中村。
而自2005年首次提出棚改政策以来,我国的棚改工程越来越火热。2005年至2007年从东北三省率先大规模推行棚改,让200多万居民全部迁入新居。2008年至2012年,棚改开工1260万套。2013~2014年新开工棚改820万套
而2015年6月,国务院提出棚改三年计划,计划在2015~2017年棚改新开工1800万套。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已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3287万套,改造面积超5000万平方米。到了2017年则计划新开工600万套,且2017年5月,国务院再次提出棚改三年攻坚计划,计划在2018-2020年棚改新开工1500万套。2017年年底,又提出2018年计划新开工棚改580万套,比预计又多了80万套。那么棚改政策又是怎样具体推动三四线房价的呢?原来在棚改过程中,有两个政策非常重要,即PSL和棚改货币化。PSL即商业银行向央行抵押优质债券等资产来获得贷款,再发放给棚改居民。2016年5月,这笔款项有6459亿元,而到了2017年12月,已增至26876亿元。
而棚改货币化就是指危房改造中产生了大量的拆迁,需要安置住户,以前的模式是拆房还房。而棚改货币化安置,就是拆一套房子,政府直接发钱给拆迁户,然后去城镇自己买房。
这两项政策的实施,也意味着,大量棚改区居民拿到了央行间接发放的资金,进而大大刺激了当地的市场需求,大量库存房也卖出去了,实则是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一项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