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这容易引起对市场的非理性判断,地方的人才政策不该和房地产限购挂钩,对于真正的人才更应该提供直接的居住房源,单纯地将人才推向市场也容易带来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
如何解读
到底是该从数据和新政透露出来的信号,还是从官方命名的文件和对外的澄清表态中来定性当前新政的核心本质,目前仍扑朔迷离。
“近期调整楼市政策的城市,基本上不属于涨幅过快的一线和强二线城市。这些城市一方面依然面临一定的去库存与城镇化压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城市竞争中留住高层次人才,所以,需要对原有政策进行一定程度的完善。若对此过度解读,认为中国楼市调控基调改变或反反复复‘拉抽屉’,则显然是以偏概全的。”天津财经大学教授丛屹认为。
最近《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也指出,部分地方楼市政策调整属于对前期政策中刚性、粗糙部分的适时修正。并表态:在“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已成为全社会强大共识的背景下,中国楼市从严调控的基调不会改变、长效机制建设的步伐不会放慢、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决心不会动摇。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况伟大则坦言,地方政府调控的一松一紧,是与中央政府的博弈。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目前尚未出现可以放松调控的宏观环境,希望中央政府、执行部门和房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因为一旦调控放松出现反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包括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就很难保障。
这也符合刚刚闭幕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会议特别指出,要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权,实行差别化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