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捷认为,北京非常明智地修正了不久前刚刚发布的“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减少50%、商品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减少70%”的计划。新发布的5年供地计划提出,“供应住宅用地6000公顷,保障150万套住房建设需求”。如果这一计划得以落实,不仅改变了超大、特大城市“减量化供应土地”的思路,进而逆转供求失衡、房价上涨预期,相信更多城市会迅速跟进。
不过,北京的宅地供应计划能否完成仍待考验。
事实上, 从2013年到2016年,北京住宅供地分别为1357公顷、900公顷、1002公顷和219公顷,下降趋势明显。长江证券一份研报显示,北京近年来其他各类土地计划供应完成率均不高,2016 年的住宅和商品住宅供应完成率仅有 39%和 12%。
当然,计划无法完全落地或者是因为计划数字较高。“可能实际落实情况更接近于年初的数据,但从引导预期角度来看,应当让市场有地价稳定预期。”前述观察人士表示。
欧阳捷亦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上海历年的土地供应计划基本上完成率应该在90%以上,但是它的供应计划比较少。”
热点城市真的缺地吗?
住房总量数据不明或导致
“假缺地”
事实上,鼓励盘活存量、保护耕地,推动建设用地减量化发展或零增长是土地供应的政策基调。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其规划中的建设用地规模都将处于减少态势。
2016年10月,国土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指导意见,对“十三五”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20%的目标要求分解到各省(区、市)。
新城控股副总裁欧阳捷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主观上地方政府并不愿意放弃饥饿营销带来的土地单产更大价值,客观上核心城区可供土地稀缺,而控制城市边界的国策又限制了城市建设摊大饼的老路,所以一二线城市的住宅用地供应几乎是逐年下降的。
“在东部沿海地区,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等热点地区积极推动建设用地减量化发展。但这些城市本身是需要增加土地供应的,人口在增加,需求在增加,城市发展需要用地,道路、绿化、市政公用、产业、住房都需要用地。”他说。
在前述土地市场观察人士看来,热点城市土地稀缺与否,还应当看供需关系。
事实上,各地住房总量这一数据却并不明确。目前,除深圳外,一二线热点城市均未公布这一数据。
“市场供应包括新供的和存量的,存量的已经有很多了。但由于分配不均衡,有些人可能持有几十套甚至上百套住房,另一些人却没有住房,导致房屋空置率较高,房屋没有形成有效的供应,刚需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在这种情况下,缺地就相当于‘假缺地’。”上述观察人士直言,目前,依然是通过加大供地解决新增的房源需求,因此总感觉大城市的地不够用。
值得一提的是,国土资源部正在加快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力争今年年底前,所有市县全部接入国家级信息平台,全面实现不动产登记“四统一”。届时,各地住房总量数据将一目了然。
除了深圳,
没有哪个城市真正“缺地”?
“现在谈到房地产问题,大家都有些大而化之,简单地去区分一二三四线城市。北上广深即便有很多共性,区别也很多,不能简单地下结论。”北京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主任楼建波表示。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房地产市场要因城施策,一线城市住宅供地的现状和问题还需具体分析,“除了深圳,大概没有那个城市真正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