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记者又来到东三环潘家园附近的一家中介机构。对于来买房而不是租房的记者,经纪人给予了热情的接待,先领着记者去空调旁纳凉,随后又给记者塞了一张周边推荐房源汇总表。不过,在房源价格上,记者依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
“我想看一个70平方米上下的两居室,单价控制在40000元/平方米,不知道有么?”
“您这价格太低了,周边可没这么便宜的房子。”
“那真心在卖的,最低多少能拿下?”
“东边一个1997年的小区,前几天刚卖了一套69平方米的两居,单价在44000元/平方米,这就算是很便宜的了。”
按照对话中经纪人李先生所说,目前能看的两居户型,单价没有低于45000元/平方米的。“没有房子可卖,我们也很着急。”李先生略带抱怨的口吻说,着急卖房的业主、能够大幅议价的房源,已经在近3个月慢慢消化掉了,余下待售的房子,都属于报价高且没有议价空间的。
“理由很简单,大家伙儿都在观望。”他向记者分析,目前愿意入市来看房的买家,绝大多数都属于持币犹豫型,遇到性价比高的低价房源,买家才愿意出手,而遇到挂牌价高的房源,就会转身离开。卖家同样也在观望,想等等三季度央行会不会放水,房价还能不能再涨回去。
“没有便宜的房子,买家自然觉得房子荒;没有便宜的价格,卖家自然也找不到出价的买方。”做了4年经纪人的小李总结,买卖双方需求不对等永远是造成交易无法进行的主因。
房源少背后的有意筛选
不过,记者也在浏览中介机构的网上房源时发现,在中介机构的列表中,北京(楼盘)不少小区显示的在售房源数量确实很少,看房人通过浏览网站的确容易形成“房荒”的印象。
比如,在链家网上,记者输入“星河城”小区,东区和西区两个院子加在一起,在售房源只有17套。而作为东三环换手率较高的华威西里和潘家园东里两个小区,网站上的在售房源数也只有14套和21套。
“不可能吧?我每天路过家门口的中介门店,总能收到各种宣传页,不可能只有17套。”家住“星河城”小区的业主张先生就告诉记者,据他观察,小区里不是在售的房源少,而是来看房的买家太少,“经纪人如今恨不能早上9点钟就开始打电话推荐房源了。”
“‘房荒’的背后,其实也是经纪人有意制造的一种紧张气氛。”一位曾经在中介行业工作过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看房人能够在网站上看到的房源都是经纪人录入并对外开放的房源,是有意筛选的结果。“所以,为了吸引大家来看房,经纪人通常只挂出报价低的房源,报价高的房源常常都是不录入的。”
经纪人李先生也在聊天中承认了这一点。他告诉记者,自己手上有六七套挂牌单价都达到50000元/平方米的房子,全部没有挂到网上,看房人通过外网是找不到这些房源信息的,“反正即使挂了,这个价格也不会有买家来问。”
业内人士还补充,由于3月份的几次高价学区房的“舆论”,现在主管部门不允许中介机构在网上挂牌单价超过两位数的房源,而这又筛选掉了一部分房源,令在售信息显得更少。
记者则注意到,除了通过录入的方法刻意筛选外,有些中介机构还会通过将长期未售房源集中下架停售的方式,短期造成房源量减少。随后,再把这些下架房源以“新售”字样重新挂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