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至2015年,万科连续三年每年净利润均超过150亿元。对比其他上市房地产企业,除保利地产(保利西山林语保利新茉莉公馆)三年来每年净利超过100亿元外,上市房企行业平均净利连续三年约为25亿元。据第三方研究机构评选的2016年上市房企综合实力榜单,万科公司以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等多项指标占据绝对优势,稳居行业榜首。
在股权结构分散、第一大股东华润更像财务投资者的大框架下,“万科管理团队”也在不断演变发展。“这一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在1999年至2007年间,创始人王石逐步交棒。姚牧民接任总经理一职并短暂过渡后,由郁亮升任公司总经理,新一代管理团队初步形成;2007年至2014年,王石开始逐渐淡出万科日常管理并开始游学,日常业务主要由以郁亮为代表的万科管理团队负责;2014年以后万科提出事业合伙人制,万科管理团队的资本角色作用逐渐凸显”。一位熟悉万科公司背景的资深分析人士表示,如今谈及万科管理团队,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创始人王石的核心形象逐渐倾斜至以郁亮为代表的经理层团队。
不论“宝万之争”如何演变,万科管理团队以及背后形成的机制运作对企业至关重要,管理层的价值观和长期形成的股权激励计划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已然构成了企业长期价值创造的竞争力资源。“一家民营企业通过改制、引入大股东而成为股权相对分散、由管理层主要负责运作的公司。期间管理层团队确定了以住宅建筑为核心业务的战略发展方向,并设计了灵活的用人制度,从而有了现在成功的万科。”南开大学房地产校友会联系会长刘亦方表示,过去万科管理层的顶层设计安排及团队建设和企业的成功有着密切关系,这也是以企业家为代表的知本控制资本反客为主的成功案例。
宝能举牌打破平衡
在大股东和万科高管团队形成的这种“让权换利”默契下,万科的治理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然而,这一微妙的平衡,伴随宝能的“资本入侵”被打破。仿佛一夜之间,曾被业界视为万科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团队和治理架构,在宝能看来则是管理层凌驾股东所有权的“内部人控制”,引来质疑声一片,并直接引发了外界对万科管理团队大动荡的担忧。
宝能在“罢免公告”里明确指出,“于2008年宣布无实际控制人开始,万科已经偏离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要求,万科管理层控制董事会、监事会,越过公司股东大会自行其是”。实际上,从万科上市以来,公司始终处于无明显控股股东的状况,华润的股份常年维持在15%左右。
为何同一公司治理结构前后换来的评价迥异?前述熟悉万科历程的人士认为,过去大股东华润“无为而治”,令公司战略决策方与执行方合二为一,落到了万科管理团队身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万科近二十年来高效顺畅运作。新股东加入以后,是继续这种多年以来形成的大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相互平衡机制,还是重新进行顶层设计,则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值得深思的是,原第一大股东华润在关键时刻倒戈,对深铁重组投下反对票,并未支持万科管理团队。有业内人士认为,除了万科管理层在此次“宝万之争”中与华润关系处理失分外,此前万科事业合伙人制度的推出,或许也是导致公司管理团队和华润之间发生微妙变化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