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到底是不是“自己的钱”?如果是,提取需要哪些条件
公积金的打开方式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每个月缴存的公积金属于“自己的钱”,“自己的钱当然可以任性花”。而公积金较为严格的提取条件,则一直遭受争议。有人于是动了歪心思,伪造材料瞒天过海试图把公积金支取出来,这就是传说中的“骗支”——这一行为往往发生在公积金支取之时。近日,江苏盐城的公积金管理部门就公布了几种典型的“骗支”案例,并表态称将严厉打击骗支公积金的行为。
那么,公积金到底是不是“自己的钱”?如果是,为何动用的条件如此严格?到底需要哪些条件,才是公积金的正确打开方式?现代快报记者对此做了一番探究。
骗支
挖空心思地套取
只要留心观察,市民就会发现盐城的大街小巷、小区楼道里,“代提公积金”的小广告随处可见。很多不符合提取条件的市民,为了将账户里的钱“套现”,想尽各种办法。有需求就有市场,“黑中介”就在这种环境下滋生起来。公积金提取,如今成了一门火爆的“生意”。
盐城公积金主管部门对近来的公积金骗支现象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主要有四大类:
一、购房提取:2015至2016年期间,射阳县盘湾镇的某小区,共办理公积金购房提取6笔,提取金额总计30多万元。虽然申请人提供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以及发票均是真实的,但工作人员追踪核实后发现,这6笔公积金提取人当中,有5人已经退房。这种“先在本地购房,签订完购房合同、开具首付款发票后支取公积金,公积金到账后再退房”的行为,属于典型的公积金骗支行为。
二、装潢提取:2014年11月,盐城住房公积金提取政策中新增“装潢提取”一项。由于装潢提取公积金,需要提供产权证等资料,因此,伪造本地产权证进行骗支的行为屡禁不止。产权证看似伪造得真假难辨,但业内人士却很容易从纸张、印章、字体字号、水印等方面发现破绽。
三、租房提取。申请人以租房的名义,提取公积金支付房租。但实际上,申请并未发生租房行为,而是通过向“中介”支付一定费用,或者与亲戚朋友串通,利用伪造的虚假租房合同,将公积金提出来。租房提取公积金,手续简单,作假成本小,而工作人员核实起来难度又比较大,这也让抱有侥幸心理的人尝试钻空子。
四、离职销户提取:盐城市经济开发区的马某,声称自己已经离职,并在常州重新就业,因此需要将盐城的公积金账户销户,并将账户内的钱提取出来。但工作人员核实他提供的劳动合同书后通过致电对方公司得知:该公司并没有一个叫做马某的员工。
防骗
防范和处罚力度加大
其实不只在盐城,骗支公积金的现象在全省各地都有发生。对此,各地的公积金主管部门都保持着严厉打击的姿态。
在盐城,如果骗支公积金被查获,不但要责令退回,还要拉进公积金的黑名单五年,并对其进行媒体曝光、单位通报。
在南京,处罚力度也在加大。去年5月6日,毕某持安徽省合肥市房屋产权证,以配偶的身份来到南京的建设银行城南支行支取公积金。工作人员在审核材料过程中,对其配偶的身份证和结婚证真实性表示出怀疑,并及时移交后台主管审核。主管通过身份证核查系统查询无此身份证信息,确定该职工提供的材料系伪造材料,果断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