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在朗源股份有限公司苹果冷库看到国标起草单位济南果品研究院副主任郑晓东正在带领工作人员对拟进行期货交割的苹果进行检验,色泽红艳的苹果让人直流口水,而分拣工熟练的操作与辛苦的劳作更令记者佩服。在这里记者对苹果期现市场存在的分类、等级标准、质量要求等差别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基本搞清楚了苹果期货上市后价格上下波动的主要原因。
据郑晓东介绍,当前在国内苹果现货贸易中,仅按“果农货”和“果商货”进行简单分类,而无论是“果农货”还是“果商货”的质量标准均是根据当季苹果质量情况机动变化,如当年优果率高则标准较为严格,优果率低则较为宽松,销售时再根据买方要求精细化分类整理。
“综合来看,在国内苹果现货市场,由于苹果通货的标准不明确,加上贸易商等随时根据市场发展态势浮动变化苹果标准,令苹果现货价格波动较大;不同产区菜果价格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市场很难寻找到一个权威的价格风向标。另一方面,由于分级不严格,果农采摘后通常将低、中、高档苹果一起打包出售,果商只能根据自身经验判断价格,不同的果商对同一货物出价也有很大差别,果农很难寻找到较为准确的价格参考依据,只能根据果商报价评估苹果价格,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造成果农在出售苹果时会因为混有较少的差果而影响整批货物的价格。”郑晓东说,相对于国内现货苹果市场“简单粗暴”的标准,苹果期货标准则是“精细明确”。
据记者了解,苹果期货交割标准是以《苹果国标》为基础设计的标准化合约,对于果形、果面缺陷、理化指标、检验方法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可以理解为现货中经过精细化分类整理后的货物。
从国内苹果期现货市场整体情况分析,业内专家认为,国标一等果对于单个苹果的要求并不算高,基本上代表了市场上流通量较大的苹果,并非是现货中的高档果。从国内苹果期现货市场标准执行的差别来看,期货市场具有较强的标准化理念,对整体交割的货物要求一致,不同于现货分类的粗放和随意,对一批货物的整体性要求较高。因此,郑商所选择国标一等果作为基准交割品,除了保证可供交割的数量以外,也为现货产业引入标准化分级的理念。
当前,有观点认为期货交割标准要求较高,但记者调研后发现,原因主要集中在交易习惯上:现货贸易习惯于见货议价,讨价还价,货物即使不完全符合买家需要,只要降价即可,标准是浮动的,约束较为宽松。但期货标准对每个指标都有明确要求,质量容许度也有明确规定,一旦不符合就要换货或者违约,要求具有刚性。
B仓单成本存在较大差异
期货日报记者统计相关数据后发现,苹果期货主力1810合约自2017年12月22日上市至2018年5月18日上午10时30分,最小持仓量为2018年1月5日的4278手,最大持仓量为5月18日上午的358600手;最小成交量为1月26日的438手,最大成交量为5月16日的4015128手;最低价格为2月22日的5841元/吨,最高价格为5月18日的9278元/吨。
从期价波动情况分析,如果以上市首日的价格7800元/吨为基础,自上市以来,累计最大下跌幅度为1959元/吨,累计最大上涨幅度为1478元/吨。相对多年来国内苹果现货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期价的波动十分正常,而且近期的上涨更属于价格向价值的回归。据了解,近年来现货市场苹果价格波动频繁,波动幅度较大,如2010年以来国内价格波动最小幅度为57%,2015年波动幅度最大,达到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