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国资委主任肖亚庆介绍了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情况。
肖亚庆在会上表示,近五年来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继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已出台了22个配套文件,形成了“1+N”政策体系,为改革打造了顶层设计和“四梁八柱”的大框架。
分析认为,本轮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更加强调规范,国企改革从设计图变为施工图的过程中,亟需为国企创造一套动力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保证国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作为国企改革的突破口,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经历过一番起伏后,也迈出了重要的步伐,此番混改有望在垄断行业实现破题,而第三批混改试点也在研究当中,预计将在不久后推出。
形成“1+N”政策体系
发布会上,肖亚庆表示,“1+N”顶层设计的文件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对推动基层实践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促进和指导作用。
同时,为落实“1+N”,中央部委层面出台了102个配套文件,各地出台了926个配套文件,中央企业和各地方国有企业也根据自己改革的要求,制定了很多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正如国资委在这次发布会上做出的定调,第一阶段的文件发布已经基本完成,而顶层设计的搭建是以文件的出台、进而形成政策体系为标志的,目前看,已经形成中央与地方上下联动、全方位、全流程、全覆盖的政策体系。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设计图变为施工图,进入施工阶段,这时候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动力机制与容错机制如何形成这一问题,此外改革也需要更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李锦表示,“如同造一台机器,当前阶段的国企改革已经画好了各部分零件的图纸,但缺少的是发动机。”
他表示,国企改革在上一阶段更加注重改革框架的搭建与政策的制定,而改革的切实落地并不明显,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企业制度研究室主任余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国企改革并没有明确划分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两个阶段,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如今讲“完成顶层设计”主要是指过去几年间在政策制定上投入精力较多这一结果。
她表示,国企改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目标后经历了长达两年的讨论,直到2015年确定了整体的指导意见,之后两年多时间中,各部门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
“之所以近两三年内各部门纷纷发布配套方案,是因为在指导意见做出整体部署后,各领域的改革任务被分解到各个部门,而出台相应配套方案正是落实这些任务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制定文件成为衡量改革决心的一个工具。”
是否会担心“以文件落实文件”?余菁表示,各级政府在制定文件方面的高效是值得肯定的,这些文件也大都是有必要做的,但从实践层面看,并不能够简单地认为政策多就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