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标签对上市公司股价的拉动作用,也使得不少投资者希望买入的上市公司在此方面有所动作,甚至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给上市公司留言,希望上市公司收购互联网企业。
如天舟文化[0.40% 资金 研报]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投资者建议主营图书出版发行的天舟文化布局互联网留学市场,“可以多找一些有潜力的互联网留学机构,目前行业互联网留学排名留学360、51offer、芥末网、柳橙网,后面3个均没有上市公司收购,可以考虑一下”。
焦点科技[0.98% 资金 研报]的投资者在互动平台留言称,七年市值原地踏步令人心痛,痛定思痛,焦点已经到了必须在外延式收购方面及时出手的时候,“请沈董把握机遇,通过定向增发收购互联网和软件方向的优质标的”。
宝通科技投资者甚至建议上市公司考虑适当出售原有低效资产,加大互联网领域的投资并购,促使公司成为互联网领域的大型公司。
从上半年业绩分析涉“互联网+”公司情况,不同类型公司情况可能不同,不太好一概而论。其中不排除有些公司可能就是炒概念,为了赚快钱。
不过有些公司确实是在探索,看如何和公司现有业务结合。这些公司仍处于摸索阶段,目前效果如何,一时间不好判断。相反,那些从之前传统行业完全转型,不追求与现有业务结合,而是通过资本收购优质互联网资产,实行多元化发展的公司,其发展路径比较明确。
——民族证券分析师黄博
■ 样本
部分上市公司互联网项目沦为“僵尸”从2015年开始,“互联网+”的热潮,席卷了A股市场。金融、电商、教育、娱乐等第三产业以及制造、钢铁、能源等传统产业,都成为了“互联网+”改造的对象。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互联网+”是一个可以讲故事的标签,这种讲故事模式,也一向会在A股市场获得追捧。只是潮水退去方能知道谁在裸泳,第一批吃上“互联网+”螃蟹的上市公司们,时至今日也需要交出成绩单,但成绩单显示,上市公司的“互联网+”故事只是开了个头,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互联网+”转型,还处于未形成规模化盈利阶段。
【互联网+钢铁】
华菱电商半年只带来4万多收入在收购互联网资产的上市公司中,来自能源、材料、化工等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最多。2016年1-8月,便有73起收购由来自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主导,占总收购数量的25.52%,这一数据占比在2015年也达到了20.74%。
2015年7月,华菱钢铁[1.19% 资金 研报]披露增发预案,拟募资不超过42亿元,主要投向“互联网+钢铁”产业链转型升级、节能环保、特种用钢等重点项目,其中11.35亿元拟用于“互联网+钢铁”产业链转型升级项目。
早在2011年,华菱钢铁便注资500万元成立华菱电子商务有限公司,2012年其旗下主要运营项目“荷钢网”上线,目标为集钢材在线采购和销售、物流联盟和贸易融资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但运行近4年,华菱钢铁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华菱电商只为母公司带来了4.17万元的收入。8月31日,华菱钢铁公告终止定增事项。
另一钢铁巨头宝钢股份[0.00% 资金 研报]在去年2月曾宣布,将与控股方宝钢集团共同投资建立服务平台公司,注册资本为20亿元。服务平台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网上钢材交易、物流加工配送、金融服务、技术及信息服务等全面的电子商务服务。宝钢股份计划,到2018年电子商务为其所带来的收入力争达到公司销售收入的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