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震荡市行情下,之于散户而言,“举牌概念股”是名副其实的热点。但是围绕着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变迁,对于上市公司新旧大股东、管理层、机构投资人与散户等诸多利益主体,显然存在不同的资本生态。
外界对控制权之争的上市公司关注之高,除了可能存有的股价套利空间外,更注重的是可能更换实控人后,存有的重整预期。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最终实控人变更,在重组计划未“落地”前,真假始终难辨。
“如果你们着急做高股价,我们可以介入‘举牌’,双方演一出双簧。”日前这是北京某饭局,一位机构投资人与上市公司高管的对话。
目前无法统计市场上“举牌者”的真实夙愿,自2015年以来,两市共有116家上市公司被举牌,涉及资金2264亿元。这其中,又至少有30家公司存在控制权之争。
伴随着双方不断增持所带来的催动效应,出现控制权之争的上市公司股价在短期内有所暴涨,但长期来看多数出现下跌。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将周期拉长至半年以上时,上述公司股价近八成下跌。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在控制权之争背后,事关公司产业重组的想象空间,一直真假难辨。
9月2日一位不愿具名受访人士认为,举牌方因身份不同,在涉及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时考虑或有不同,“险资往往长期财务投资,产业资本倾向于资产注入,私募则风格激进难以捉摸”。
暗含K线逻辑
9月1日晚间,停牌3个月之久的乐通股份(002319.SZ)发布公告称,公司现任实控人刘秋华,拟将所持上市公司全部股份转让,由此公司实控人将出现变更。
9月2日,乐通股份有关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刘秋华选择转让所持全部股份,是其个人投资与理财的需要。
但这一理由并不影响乐通股份次日股价的大涨。9月2日,乐通股份在早间开盘后即告一字涨停至收盘,报每股19.01元。
尽管乐通股份只是涉及控制权变更,未有争斗,但自去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有关实控人变更,乃至由此引发的各种“狗血”控制权争斗剧,呈现在股价上的反映往往与其类似。
今年4月之前,一直不温不火的廊坊发展(600149.SH),股价还只维持在每股15元附近。然而,被首次举牌后,其股价在短短四个多月里,伴随着连续三次举牌,以及实控人的增持,最高时一度触及36.58元,而截至28.84元,距离举牌前的15元股价涨幅亦接近90%。
但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数据,涉及控制权之争的上市公司,在被举牌及增持后股价虽短期都出现大幅上涨,但长期而言,股价更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2015年12月,“安邦系”两次举牌大商股份(600694.SH)后,持股比例一度接近公司实控人大商集团,后者股价亦曾一度大涨至63.15元,但随后股价下挫至40元以下。在此期间,或许是为防止“安邦系”对公司实际控制权的觊觎,大商集团出手增持4.28%股份,持股比例升至15%。不过,这也未改变股价仍较高位有所差距的事实,至时,大商股份股价报41.2元。
自2015年以来,两市已有30余家上市公司因举牌行为衍生出了控制权之争,而在争斗之初,逾9成上市公司股价在短期均表现出了上涨趋势,但时间一旦拉长至半年以上,能维持上涨的公司数仅有不到2成。
若以举牌概念股为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116家举牌概念股中,今年年初至今的股价涨跌幅,只有21.69%上涨,其余均有不同程度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