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日前表示,目前条码支付相关管理规范征求意见已经结束,二维码支付标准预计本月底前出台。分析认为,伴随着二维码支付得到官方认可,为移动支付提供技术和设备的公司将会显著受益。
二维码支付标准即将出台
用手机对着二维码轻轻一扫,付款完成。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多。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二维码支付目前还不是被官方正式认可的支付方式。不过,这一现象即将改变,二维码支付的技术、业务规范即将在本月底前发布。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日前表示,受央行委托正组织商业银行银联等单位共同起草条码支付相关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建立相关系统设备软件的检测认证体系,目前相关管理规范征求意见已经结束,预计将于本月底前出台。
据了解,即将发布的规定采用了限额管理,规定:采用电子签名/数字认证的交易,限额由服务机构和客户自行约定;没有采用电子签名/数字认证,但使用了两种验证身份的,每天限额5000元,单笔限额1000元;如果是只有一种认证手段,包括采用无密验证的,每天限额是1000元。据了解,这个限额是根据账户划分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多个账户,那么每个账户每天的限额是1000元。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马国光介绍说,传统的银行卡支付,刷卡时用的是专门硬件设备,交易时,数据的传送也是通过封闭的专用网络进行传输的。而条码支付包括二维码支付是以软件的形式通过开放的移动互联网处理交易的,因此从安全性上肯定是低于传统的银行卡刷卡交易的。在即将出台的规范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支付过程中的安全。
保证整个支付二维码支付的这个过程的安全性,就是从条码的生成、读取、传输、解析、存储这几个方面,然后保证这个个人信息的安全,不能被泄露,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据了解,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还将对各家支付公司的条码支付业务系统、扫码受理的设备、客户端软件等建立检测认证体系,也就是说,今后这些设备、系统等都要经过检测认证是安全的,才能投入市场使用。
二维码支付获监管层认可
随着条码支付技术、消费者支付安全意识不断提升,监管部门对于二维码的态度逐步发生转变,不仅明确其“作为银行卡支付有效补充”的支付定位,还将在规范制度确立后全面推开。
2016年8月6日,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明确指出支付机构开展条码业务需要遵循的安全标准。这是央行在2014年叫停二维码支付以后首次官方表态,表明二维码支付的市场地位已经获得监管层的认可。
此前,央行曾向支付清算协会、银联发函确认二维码支付地位。函件称,线下条码支付具有进入门槛低、便捷等特点,适用于对传统pos收银成本敏感的小商户的日常小额交易,定位于传统线下银行卡支付的有益补充。
二维码支付即将在统一的监管标准下获得全面推广,商业银行、支付机构、银行卡清算组织等市场主体正摩拳擦掌,为老百姓带来更优质的支付体验。中泰证券认为,伴随着二维码支付得到官方认可,移动支付市场的竞争将会展开新一轮的争夺,一方面是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的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为抢占移动支付支付,传统银行也会纷纷加入战局,与第三方支付平台一争高下。当前,工商银行已经推出了工银二维码支付,通过简单的“扫一扫”即可覆盖线上线下和O2O支付全场景,支付效率和便利程度大为提高,预计会有更多的传统银行进入移动支付市场。
谈及未来二维码支付的格局,机构人士表示,第一个阶段会快速提升二维码支付的规模,且等到足够大之时,会与刷卡、闪付分庭抗礼;第二阶段,传统的刷卡、闪付方式,也有可能走向新型的扫码支付,或生物特征支付。
招商证券表示,条码支付地位获央行认可,行业重磅催化落地。行业由“野蛮增长”步入“规范时代”。尤其在一二线城市的支付场景争夺方面,条码支付可谓战果不俗。如今央行对其正式“开闸”,判断这一事件对行业的主要影响集中在传统金融机构方面。此外,由于二维码可以承载更为丰富的信息,未来在线下支付的数据运营方面也留有巨大的想象空间。考虑到市场对于条码支付开闸这一事件的预期较为充分,央行公开承认的态度可谓预期的落地,本事件对于支付软硬件企业的股价刺激偏短期,业绩促进偏长期。推荐条码支付模组、POS、外设等相关企业以及二维码运营商。
相关个股
新大陆(000997):中标9397.34万元高速机电工程
新大陆(000997)周三盘后发布公告称, 公司中标厦沙高速公路泉州德化段机电工程施工招标ED1标段,中标金额9397.34万元。
新大陆表示,上述项目的中标有助于公司巩固省内机电项目的市场份额,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较积极的影响。全景网
证通电子(002197):定增1.1亿股获核准
证通电子(002197)7月26日晚间公告, 中国证监会核准公司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1亿股新股,6个月内有效。证券时报网
天喻信息(300205):移动终端,教育云平台业务有望迎来爆发
云平台业务拓展力度加大, 龙头优势愈发凸显。近几年,以“三通两平台”为目标的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逐年加快, 公司按照在线教育业务发展策略持续加大教育云业务的市场拓展力度。 作为中央电化教育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的唯一合作伙伴,公司将在国家教育信息化领域继续保持领先的市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