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了首个国家部委层面PPP以来,截至7月底,两批公开推介的PPP项目中,已有619个项目签约,总投资10019.1亿元。机构认为,随着PPP加速落地、PPP顶层设计政策酝酿、险资放行投资PPP模式、下半年第三批PPP示范项目落地等事件的驱动,市场对PPP主题的担忧有望逐一缓解,预计PPP有望成为下半年“宽财政”政策主线下核心受益的细分领域。
PPP项目已签约上万亿元
《投资快报》记者23日从发改委获悉,2015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了首个国家部委层面PPP项目库,第一批向社会公开推介了1043个项目、总投资1.97万亿元,第二批公开推介了1488个项目、总投资2.26万亿元。截至2016年7月底,两批公开推介的PPP项目中,已有619个项目签约,总投资10019.1亿元
前不久,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在一个论坛致辞时称,截至上半年,全国拟采用PPP模式的储备项目,已经达到了9285个,总投资预计超过10.6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已落地项目的投资额超过1万亿元。目前财政部正在与其他20个部委联合开展第三批示范项目的遴选工作。
财政部网站显示,第三批PPP示范项目工作共收到各地申报107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2万亿元,第三批PPP项目数量相较2014年和2015年申报项目数量120个和782个,显得更为火爆,已超千个。按照工作计划,9月初要形成第三批示范项目清单,并正式对外公布。
分析认为,PPP模式将成为今年以来政策的发力点,对整个相关受益行业及上市公司都形成正面催化。首先,国内经济稳增长压力仍然很大,民间投资增速减缓;其次,M1和M2的剪刀差扩大,实体经济囤积货币而不愿意投资;再次,供给侧改革大规模减税、新兴产业的补贴、稳增长支出等已经使得财政资金紧张,PPP有效解决了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广发证券认为,在“宽财政”的背景下,PPP模式成为了撬动基建产业链和“宽财政”政策的“支点”,一方面,基建投资维持在相对高位,但公共财政支出似乎已经达到了极限,PPP在拉动基建投资的重要性凸显;另一方面,刺激民间投资或成为财政政策重点方向,PPP将充当主要角色。下半年在“宽财政”的主线下,PPP产业链将持续受益,PPP支持基金等相关政策将继续加码,助推PPP项目落地。
据了解,PPP模式兴起的背后是43号文实施后受到政府投资融资模式转变,原有政府投融资模式走向尽头。狭义的PPP模式是指政府和社会资本通过股权合作的方式共同设立特殊目的公司(SPV)开展项目,进行设施建设及后期运营维护和用户服务。
相比传统的政府项目融资模式,PPP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社会资本深度接入公共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实现深度合作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目前我国常见的PPP项目运营模式可以归纳为“政府注资+特许经营”、“政府授权+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可行性缺口补助+项目收益分成”四类。
三主线筛选受益股
从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公布的二季报来看,PPP项目分布具有行业重民生、地域偏集中的特性。目前项目库入库的PPP项目行业分布十分集中,在19个一级行业划分中,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片区开发3个行业项目数和投资额均居前三位,是最受政企合营模式关注的领域,也积累了最多的项目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