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难问题待解
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当时蜂拥而上的基金产品如何退出成为难题。
“短期退出难的局面很难扭转。”联讯证券研究院新三板负责人彭海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投资产品退出难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现阶段市场参与者减少,退出需要新增资金接盘;而当前市场情绪不高,二级市场交易不活跃。二是投资标的经过几年发展,基本面出现了变化,有的企业对产品净值影响较大,而投资人与基金管理人就顺利退出难以达成一致。
在新三板产品集中到期潮的冲击下,有的基金管理人选择“忍痛”提前清盘。今年5月4日,新三板挂牌投资机构思考投资公告对产品进行清算,其担任的“中信银行睿赢精选A类4期金融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提前清算,清盘时产品净值为0.8858元。该产品公司自有资金投资100万元,亏损11.41万元;此外,还须承担“亏损补资款900万元”。
事实上,这已是思考投资4月以来第四次发布产品清盘公告。思考投资此前公告,担任的3只信托产品相继清盘,产品净值均在1元以下。亏损幅度最大的产品净值为0.6146元。从公告内容看,这三只产品思考投资可能自己出资做劣后,投资的自有资金全部亏光。在上述4只今年清盘的产品中,思考投资合计亏损8371.41万元。
除了提前清盘“断腕”,大部分私募基金则寻求通过产品展期,以度过眼前难关。“不管是投资人还是基金管理人,当前的状况难以接受。”张驰认为,退出面临扩大实际亏损,放缓退出节奏以观察后续发展。
去年以来,不少面临到期的产品便开始商讨展期事宜。在IPO发审常态化及新三板制度建设利好预期推动下,不少投资机构已与投资人达成了产品展期的变更。
张驰表示,不少新三板公司股价处于历史低位,且市场流动性有限,现在卖出恐怕只能打折出售,账面亏损则变成实际亏损,甚至亏损扩大。此外,二级市场活跃度不够,交易对手难觅,真要实现退出过程也会比较缓慢。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进行协商沟通,将产品期限延长等待市场出现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