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元沦为垃圾货币
津巴布韦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的非洲南部国家,于1980年独立,曾经经济实力仅次于南非,曾被誉为“非洲面包篮”,来自津巴布韦的粮食养活了非洲的饥民。然而自总统穆加贝在2000年推行激进土地改革,强行没收白人农场主的土地分配给自己的“黑人兄弟”以后,津巴布韦的农业、旅游业和采矿业一落千丈,经济逐渐濒于崩溃。
津元最早比美元值钱,1980年独立的时候,津元与美元汇率为1:1.47。在土改以后,由于经济崩溃,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于是开始印钞。
现如今回顾从2001年到2015年的津巴布韦通货膨胀过程,各种混乱的数据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能力。动辄百分之几百几千的通货膨胀,最后甚至只能以指数来衡量。恐怕只能用货币面值才能让人理解了:
时间回到2006年八月,津央行以1比1,000的兑换率用新元取代旧币。
2008年五月,津央行发行1亿面值和2.5亿面值的新津元,时隔两周,5亿面值的新津元出现(大约值2.5美元),再一周不到,5亿、25亿和50亿新津元纸币发行。
同年七月,津央行发行100亿面值的纸币。
同年八月,政府从货币上勾掉了10个零,100亿津巴布韦元相当于1新津巴布韦元。
2009年一月,津央行发行100万亿面值新津元。
同年四月,津政府宣布,新津元退出法定货币体系,以美元、南非兰特、博茨瓦纳普拉作为法定货币,以后的几年中,澳元、人民币、日元、印度卢比又加入到津国法定货币体系。
2001年,100津元可以兑换1美元。十年不到,2009年10的31次方的新津元才能兑换到1美元。津巴布韦元彻底沦为了垃圾货币。
津元并非唯一耻辱
在纸币取代黄金白银成为人类流通货币的一百多年间,津元并不是唯一的耻辱。1922-1923年间的德国纸马克、1945-1946年间的匈牙利平格、1971-1981年间的智力比索、1975-1992年间的阿根廷比索、1988-1991年间的秘鲁索尔都在这根耻辱柱上。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恶性通货膨胀现象,都因为当时的政府财政困难,入不敷出。
以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纸马克为例,1922年底,德国发现没有能力支付《凡尔赛条约》的战争赔款,法国和比利时旋即占领了德国工业区,导致德国工业巨头命令工人罢工,德国经济濒于崩溃。魏玛共和国于是开动印刷机,印出没有任何商品作保证的纸币来支付战争债务和工人福利。纸币很快就变得没有任何价值。1922年,纸马克最大面值为50,000,一年以后变成了100万亿。到1923年11月底,德国的年通货膨胀率为325,000,000%,意味着物价每两天就翻倍。最后德国政府发行“地租马克”取代了“纸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