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济崩溃当时的状况描述
1. GDP增长率惨不忍睹
根据IMF数据,2006至2011年津巴布韦GDP实际增长率分别为:-3.5%,-3.6%,-17.6%,5.8%,8.1%,9.3%。数据来源:IMF, Sub-saharan Economic Outlook 2012.2006-2008是大负数,2009年美元化后开始变正,但也不要理解为经济大发展,只是多年压抑的释放而已。
2. 恶性通货膨胀(一百万亿一张,当时黑市价值不到10美元吧?)
3. 价格双轨制+恶性通胀的结果是,啥也买不到。
在通胀初期,其实商店、农场、加油站还是有存货的。但是在价格双轨制下,政府为了维持社会和谐,禁止商店加油站随着通货膨胀涨价。标着通胀前的低价,卖得多赔得多,商场加油站自然就不把商品摆出来。据说当时连最基本的面包都没有,很多津巴人走在街上都是饿的发晃的。这也反映了津巴人温和的性格,基本的面包都没了,也没有起义。
4. 中国人当时在津巴做项目的情况
虽然环境险恶,但07-09年还是有很多坚守岗位的国人,向他们致敬。写几个听到的、当时亲历者讲的故事。某国企美女,开车深入乡下做项目,先要托人用外汇买到基本食品和汽油。出去后住宿乡间,停水停电。汽车一旦路上抛锚,求助都没有办法(津巴的电信商多已无法工作)。当然也有好的一面,在可以通手机的地方,(虽然信号极差)国际电话是用非通胀的官方定价,换成美元基本可以认为是24小时免费国际长途;去五星级酒店吃饭(小饭店里已经没有吃的卖了,五星级酒店大餐也就是奶粉、面包、黄油),先在黑市用美元换当地币,坐下点菜吃饭,吃完发现价格涨了,换的当地币不够……一气之下用美元结账!高兴死饭店工作人员。那段时间在津巴打高尔夫换成美元基本可以算免费,更夸张的是在俱乐部寄售高尔夫球杆的地方,有些白人寄售的好杆子是几个月前委托的价格,一段时间后,这个价格变得可能不到一美元(一整套名牌球杆)……当时一些中国企业在当地受到追捧和爱戴,因为他们发工资不像俞敏洪用麻袋发钱,而是实实在在给员工发些面包、玉米粉。雇主界良心。
5. 大量津巴人非法移民南非。
这事没法怪津巴人非法滞留南非,生存权都保不住了,都没有恶性犯罪、没有暴力革命,还怎样苛求津巴人民呢?但也要理解南非人民的抱怨,南非也是失业率很高,突然大量津巴人涌入抢就业机会、分南非财政的救济,地主家粮也不多啊。
大量的津巴非法移民,难免有在国外混不下去的,形成乞讨、盗窃、抢劫的组织。所以津巴人在南部非洲的口碑直超尼日利亚人在非洲的口碑。我在南非常驻时,出了治安事件,南非人多恨恨的说,又是津巴人……其实津巴人真的不错。
四、目前情况
1. 两党分权下的不作为变为ZANU一党统治,开始关注发展经济
权力使人堕落,不是掌权人水平差,是群众里面有坏人(知识产权归《私人订制》)。MDC和茨万吉拉伊自从在政府分权后,一改往日对百姓承诺的廉洁执政的忽悠,和ZANU一起,甚至贪腐的更凶。津巴人民终于看清了MDC的面目,在刚刚结束的大选中,MDC惨败,穆加贝领导的ZANU大胜。
所以我想说两点,别听BBC和VOA对穆加贝的妖魔化,津巴人民还是很爱戴他的;关于MDC,我想借宋美龄的一句话,上台以前的承诺和作秀,“那是他们还没尝过权力的滋味”。
自从ZANU大胜后,该党单独组阁,少了MDC部长的掣肘,普遍认为津巴的经济会有个上升。
2. 恢复美元并进行金融改革
津巴布韦实行美元化后,在GDP增长率和通胀率方面成绩还是不错的。GDP增长率前面有讲,通货膨胀率低于周边非洲国家。2010年底年通胀率为3%左右,而其它国家为南非(3.5%)、博茨瓦纳(7.4%)、莫桑比克(16.6%)、坦桑尼亚(5.6%)、赞比亚(7.9%)、马拉维(6.3%)。
津巴在经历了令全球愕然的恶性通胀后,央行行长Gono失去权力,财经金融大权集中于津巴财政部。津巴也在痛定思痛,在艰难中缓慢的进行着金融改革,具体见原创-津巴布韦金融业近期改革情况。
3. 外债暂时不可持续
津巴政府外债以中长期外债为主,负债率和债务率均远远超出国际标准警戒线。根据津政府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公共外债中欠世界银行10亿美元,非洲发展银行6.1亿美元,欧洲发展银行2.8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2亿美元,且绝大多数为到期债务。在双边债务中,欠德国、英国、美国等"巴黎俱乐部"成员国债务达33亿美元且七成逾期。
顺便提一句,津巴在财政收入赤字和外汇储备可怜的情况下,还是勒紧裤腰带还了中国不少借款的。
4. 百姓仍然安居乐业
津巴普通百姓目前生活水平已经恢复。津巴民族性格温和,讲究和谐,艰苦的时期都和平度过,现在基本可以用安居乐业形容。言语不如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