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5年4月16日上午9:30在发改委中配楼三层大会议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展改革委政研室主任施子海和地区司副司长于合军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施子海称,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组织实施是至关重要的。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强合作,扎实推进,共同把这个规划落实好。江西、湖北、湖南三省人民政府是规划的实施主体,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落实工作责任。
以下是文字实录:
施子海:
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我们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由我和地区司副司长于合军先生一起出席,主要是向大家介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首先,先向大家介绍一些基本情况。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的特大型城市群,涉及到三个省、31个市,国土面积31.7万平方公里。这一区域承东起西、连南及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的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党中央、国务院对区域协调发展一直非常重视,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就中部崛起特别是长江城市群的发展作出重要批示。2012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按照这一要求,我委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江西、湖北、湖南三个省开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差不多花了2年的时间,今年3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了这一规划。规划包括前言和九个篇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发展背景。第二章是总体思路,明确长江中游城市群四大战略定位和需要坚持的五项基本原则。第三章至第八章提出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公共服务五个协同发展的任务以及深化开放合作的要求。同时还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社会事业、城镇化水平四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并对2030年发展愿景进行了展望。第九章是规划组织实施。
这一规划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后国家批准的第一个跨区域的城市群规划,对于加快中部地区的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规划深入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及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力求既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同时又充分考虑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实际,其中有六个方面的明显特点:
一是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化长江全流域经济合作以及开放开发,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并协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二是紧扣协同发展这一主线。规划强调要实现合作联动发展,着力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垄断,促进城市群合作联动,共同互利共赢,推进一体化的发展。
三是突破重点合作领域。规划以城镇发展联动、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发展协调、生态文明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对外开放合作六个方面为重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合作任务和相应的举措。
四是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规划把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作为城市群发展的支撑和动力,放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贯穿于规划的全文。明确提出要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明确提出在建立区域协调合作区域机制、区域利益分享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城乡统筹发展机制、统一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五是坚持开放合作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城市群内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对内合作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六是加强与其他规划的相衔接。重点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以及长江中游地区已经出台的有关区域发展规划相衔接,广泛听取了三个省、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作为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组织实施是至关重要的。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强合作,扎实推进,共同把这个规划落实好。江西、湖北、湖南三省人民政府是规划的实施主体,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落实工作责任。
国务院有关部门将按照职责分工,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指导和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研究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总结新的经验,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
总体情况就简单介绍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围绕这次发布会的主题提问,提问时请只提一个问题,同时通报一下所代表的媒体。
财新传媒记者: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城市、产业同质化等问题,实现分工合作,错位发展?谢谢。
于合军:
我认为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搞跨区域的城市群规划,核心要解决的或者是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让城市群中各个单元城市能够一体化发展,协同发展。总体上看,长江中游城市所在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自古以来就有着特殊的文化渊源,包括生活习惯各个方面都很相近。经贸往来也是依托于水道和公路铁路沿线,十分密切。武汉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有很多的共性,包括你刚才讲到的存在一些同质化的问题。当然,他们在一些产业的细分上也有不同的分工,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因此,我们在规划里面,就如何推进错位发展、如何对利益关系进行协调等进行了安排,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总体。
一是在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方面,提出要根据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地理空间的容纳能力和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着眼于推动人口的适度集聚与有序转移,兼顾城市管理和服务能力,突出和强化中心城市地位,引领和带动城市群协调互动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科学培育和合理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也就是说,我们对城市群中各个城市不同的功能进行了科学定位。定位准了,就便于各个城市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协调。
二是加强产业分工协作。说到同质化,必然涉及到产业,因此我们在规划中,专门有一章对产业分工协作进行突出强调,推动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城市群产业布局调整和协同发展。
三是促进节约集约发展。我们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发展基础、发展潜力,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走集约节约的道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提高国土空间的利用效率,借助合作联动、优化开发格局、避免重复建设和破坏环境,提升集约程度。从各个城市的内部看,要着力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各类资源、要素和设施的利用效率与共享水平,加快推动生活方式向勤俭节俭、绿色低碳、文明健康方向转变。长江中游城市群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专门规划建设了一个“绿心”,这就是跨区域规划所体现的一种优势。如果只是单个城市和单个区域的规划,它就会往往只考虑自己的事。而我们搞跨区域的城市群规划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叠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和分工布局,在促进节约集约方面下了一些功夫,着了很多的笔墨。
四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在规划里提出,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保障农村农民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公正权利和合理利益,着力构建农村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体系,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
我再简单谈谈对于区域产业发展的认识。我认为,要辩证地来看一个区域产业同质化和差异化的问题。在一定区域实现一定程度的同质化,有利于联手打造产业集群,增强这个区域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同质化的核心或者关键,是要避免恶性竞争和内部的相互蚕食,如果把内部竞争合理引导,防止产生恶性竞争的话,在一定区域的同质化反而有利于打造产业集群。比如在规划里面提出,要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高技术产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这三个中心对于几大板块、对于城市群当中的各个城市都是适用的。我们围绕把整个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同时争取能够在这个主导产业方面形成产业集群,让全产业链在这个区域进行布局,我们的整体竞争力也就提升了。因为,毕竟就单个城市来说,实力和竞争力还是要弱一些,如果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话,竞争力就会更强。
另一方面,如何避免内部的同质竞争,需要我们对大的主导产业框架进行细分。比如在规划的有关专栏当中,以及在专门针对产业发展的表述里面,就对各城市产业发展重点方向进行了明确。比如,生物产业重点要在哪儿发展、光电产业重点在哪儿发展、家电产业要在哪儿发展等等,在一些细分行业上也对于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进行了不同要求,从而推动构建产业上中下游协同配套的格局,形成整体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