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现在要出海?海外数据中心主要的供电方式有哪些?
目前全球数据中心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能源供应体系无法满足数据中心大幅增长的需求。海外数据中心供电有三个主要的方式,第一个是用燃气轮机作为主电源,同时也搭配备用电源使用,第二是核电,第三是多元化电力方案。
燃气轮机的供需情况如何?
燃气轮机是一个最核心的体系,在北美及其他区域也有趋势,但是燃气轮机的供给格局和刚性情况比柴发更集中,而且燃气轮机扩产的速度比柴发要慢得多,目前到2029年,全球燃气轮机年均5-8%的增幅就非常不错,目前燃气轮机订单已经排到了2028年,并且扩产速度远远慢于数据中心的需求增速。所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燃气轮机的使用反而会降低,就是因为订不到货,因此现在北美有很多数据中心已经开始把备电重新切回柴发。
核电的应用难点是什么?
核电是未来最有希望最有潜力的方式,但目前核电的审批速度比较缓慢,难以支撑数据中心短期的高速增长。
柴发为何在多元化电力方案中扮演重要角色?
多元化电力方案最灵活、弹性最大,其中柴发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所以,柴发出海最底层的需求来自于海外数据中心的增速大于主流的燃气轮机、核电的供应速度。该方案中产生了需求缺口,有很多方式在填补,包括柴油发动机,供电方式里既有主电源也有备用电源,在备用电源里面柴发的渗透率正在大幅度快速提升,主电源里也有所增加。
全球柴发的总供给情况如何?
目前全球柴发总供给主要集中在康明斯、卡特、MTU、三菱等四家公司手中,四家企业的全球总供给大概在1-1.3万台左右,而之前的数据中心柴发需求不超过1万台,而海外市场的需求增长远超整体供给,今年可能超过1.5万台,明年有望上到2万台。所以说对于柴发而言,出海的背景在于全球柴发总需求的增长,大概是40-50%,明后年可能会回到20-30%,但仍大于全球柴发的扩产速度的15-20%左右,同时柴发扩产速度还是相对其他方式更快的。未来三四年里,全球柴发总需求增速将超过国内外公司的扩产速度,这为国内柴发企业出海提供了契机。
国内柴发企业出海的机遇是什么?
康明斯在印度、马来西亚、中国三个国家产能有一定的扩张,幅度最大的还是中国,在欧洲、美国基本上没怎么扩张。所以海外公司的扩产也是区域不均等,而且力度不均等。这个也跟扩展速度、扩展成本等供应链因素有关。所以柴发出海的底层意义还是海外过剩的需求与国内柴发厂商玉柴、潍柴相对宽裕的供给,量和增速都有体现,未来三五年国内柴发公司的增速是要大于海外柴发公司的。
什么是真正的柴发出海?
柴发出海并不单纯指在海外销售产品,而是指中国OEM企业和发动机品牌能够真正进入海外互联网公司等海外客户的供应链和参与到海外的AI基建过程中。例如科泰、泰豪已经对接或订单已经落地,例如像Oracle、微软和谷歌等大型企业已经签单或有订单落地。
为什么之前海外数据中心没有使用国内企业的柴发?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潍柴、玉柴还不在海外数据中心、海外互联网巨头的名单里。但是未来3到5年内潍柴、玉柴都会慢慢进入到海外数据中心供应链中。因为他们如果不进入,供需矛盾就无法解决。
尤其是对于玉柴等企业来说出海的意义是什么?
目前来看,全球柴发的供需缺口对应的产值大概是400-500亿,后面柴发的缺口,可能比国内总需求量还要大,规模庞大。对于国内公司而言,如果能够进入海外数据中心,意味整个市场空间打开了一倍以上甚至两倍。因为海外柴发的价格比国内要贵,发动机就贵了60-70%。柴发出海对于潍柴、玉柴等发动机厂来说应该非常迫切,而且是非常巨大的机会。
OEM公司为何在推动发动机出海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OEM公司在出海过程中会扮演重要角色,因为他们能够帮助海外公司理解和认可国内柴发质量及服务能力,并通过建设海外服务能力网络,在获取更大利润弹性的同时,也助力国内柴发供应链重塑其价值。比如科泰给外资做代工,就了解整个外资的架构、体系,如何与内资的柴发兼容,国内的OEM公司已经经历过从0到1的过程,目前就是要解决在谷歌、微软、oracle等大厂的控制系统里,如何结合国内柴发使用。OEM公司的价值还体现在柴发的稳定性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控制、调试、维护、保养等,如何使机器更好运转。
出海有哪些主要难点?
首先,海外数据中心沿用的电源架构和控制系统都是海外体系,根深蒂固,而国内数据中心以前也是借鉴了海外架构和体系,也不用潍柴和玉柴,但国内的数据中心这几年增速很快,供给紧张,已经开始选用国内柴发,但是海外的公司目前还没有能够接受国内柴发的兼容性。其次是方案的变化,国内柴发与海外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稳定性,故障率高,稳定性差,国内公司做出的创新是增加冗余度的配比。海外是1:1.1-1.2,国内是1:1.5-2,就是要保证在前面主要的柴发出现故障时,后面能够及时调配上来。就是解决国内柴发质量不如海外,但是可以通过采购量或者通过优化调控方式能实现整体的解决方案。最后则是是本地化的服务能力难点,目前国内公司较为缺乏,需要在东南亚、美国、欧洲都有本地化团队才可以,主要是由于海外的代理商体系与国内架构完全不同。
欧亚公司在发动机出海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欧亚公司在出海过程中主要发挥两个关键作用。一是作为国内开发与海外现有体系间的兼容桥梁,帮助国内开发的发动机顺利接入海外市场;二是提供定制化的方案调整,比如根据海外市场的稳定性需求,调整采购策略以实现更优的整体解决方案,适应和匹配海外客户的既定机制。
为什么海外代理商体系不直接找维柴做发动机供应,而是倾向于与康明斯等外资品牌合作?
海外代理商体系通常采取一对一代理模式,且受制于独家代理条款约束,无法轻易引入中国品牌的发动机产品,如潍柴等。此外,海外代理商倾向于选择性能优良、质量稳定且与其已有合作关系紧密的品牌,而对中国新进来的发动机品牌往往缺乏动力和灵活性去合作,这导致潍柴等国产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发展相对缓慢,更多依赖收购方式来拓展渠道。
国内OEM公司在海外市场构建服务网络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国内OEM公司在海外市场构建自己的服务网络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体系不兼容、方案调整以及构建海外网络和服务能力这三个出海的必备难点,从而适应市场调整,实现发动机产品的顺利推广和销售。
在企业转型出海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哪三个关键问题?
企业转型出海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第一,国企服务团队能否快速满足海外数据中心的系统架构需求;第二,是否具备灵活调整方案的能力以适应海外数据中心的需求变化;第三,能否迅速建立并完善海外网络建设。
目前来看,哪些类型的公司可能更快地实现出海?
目前看来,国内的民营企业以及拥有军工身份的民营企业有望更快地实现出海。其中,一些具有广泛代理经验、能够处理多品牌协同和服务的民营企业,在面对海外市场多元化需求时,表现出更强的协调能力和服务能力。
出海市场的主要需求来源有哪些?
出海市场的需求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海外数据中心的增长需求;二是国内央企等国企在海外的项目需求,例如移动、联通等运营商以及机电企业的海外常规产品需求,特别是在通信基站、商场医院等领域。此外,海外市场还包括北美项目和其他重建国家如乌克兰、俄罗斯的需求。
对于出海的担忧有哪些?
一是出海业务是否只是服务于字节跳动在海外的项目,而非直接面向海外客户;二是对出海利润的具体数额不确定。实际上,并不是只服务于国内企业的海外项目,而是真正意义的进入到海外公司的供应链中,同时,出海利润的多少取决于OEM公司在出海订单中扮演的角色,如果是简单的加工代工,则利润较低,但如果能自主签订并销售产品,则利润会更高。比如泰豪的OEM,这次订单是代工,而机器是客户自己找的,所以只扮演加工服务的角色,就是15万的价格;但是科泰的机器是科泰跟潍柴等客户签的,所以利润就比较高,超过50万甚至更高。随着市场订单的增加,出海利润有望进一步提升。
如何理解海外市场的价格走势?
海外市场的价格涨幅相对温和,但连续且持续上涨。目前尚未进入大规模出海阶段,但随着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未来出海量将加速增长。同时,海外市场高利润的诱惑也将持续推动出海动力。目前,海外价格跟踪体系正在建立中,预计明年的价格弹性将更为显著。
未来利润分配情况如何?利润何时能够体现?
目前出海应该是形成了OEM公司与发动机公司比较良性的利润分配机制,两者利润基本上是对等的。出海过程中,OEM公司也把利润比较好的分给发动机厂商,形成良性循环。大概三季度会体现出国内涨价的利润,明年一季度可能会体现出海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