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外市场,电源供应商的选择是由谁主导或决定?
过去,电源供应商可能是由NV来选择,但大概七八年前,随着数据中心耗电量增大,海外CSP厂商开始注意到仅依赖供应商提供的电源设备可能存在问题,因此他们开始组建自己的电源团队,并根据自身需求定制电源产品的规格,寻找供应商进行定制化开发,比如ACDC、DCDC电源等。像Meta、谷歌等海外CSP厂商一般会选定3-5家供应商进入白名单,而能够实现批量供货的一般只有3家左右。例如DCDC,一般买的是NV的卡,然后自己去找OEM组装成服务器,但是里面电源等核心部件,都是自己指定。
海外客户选择电源供应商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首先,在产品方面,海外客户对电源方案的定制化程度较高,对功率密度和效率要求严格。他们的服务器电源高度有限,大概只有4 cm,这要求电源设计具有高功率密度、高散热能力和高工作频率,从而带来更高的设计难度。目前在电源设计经验丰富且能满足这类高要求的主要是台达系的研发团队,如欧陆通、长城和奥海等,客户通常更愿意与这些团队合作。
海外市场对于电源供应商还有哪些其他要求?
除了产品方面的高定制化和高效率要求外,在产能方面,海外北美客户特别看重在中美贸易风险下的供应链稳定性,因此要求供应商必须具备海外产能,如台达的电源都是放在泰国生产。此外,海外客户还关注供应商的供应链稳定性,以避免因供应商自身问题导致交货延迟。台达因其主业盈利稳定、规模较大以及供应链的强大和稳定,更受海外企业的青睐,愿意给予更多份额。
台达如何通过平台化研发能力在与客户的早期合作中占据优势?
台达等公司具备平台化的研发能力,能够针对客户的定制化需求提供多种产品和技术方案。例如,不仅提供ACDC电源,还提供DCDC电源和其他解决方案,并能同时为多个团队在同时开发同一产品或技术,这种高效的响应能力和多方案供给有助于在客户新产品尚未完全成熟阶段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满足客户需求并获得客户满意,从而赢得大部分订单。
海外大客户定制电源通常需要经历哪些流程?
定制电源流程主要包括:首先,在产品不成熟阶段,客户提出大致需求,如效率、功率密度、尺寸规格、电压等级等等,供应商根据需求提出设计方案,如拓扑设计、电路控制等方面的细节方案,然后报价,此阶段周期较长且需反复探讨,同时会与多家供应商对接;选定合作供应商后进入立项阶段,客户支付研发费用,供应商开始定制开发产品;样机开发出来后,经历工程验证测试EVT(主要测试产品基本功能)、设计验证测试DVT(主要测试可靠性)、小批量过程验证测试PVT(小批量试生产,优化产线良率等)以及最终的MP阶段,确保产品质量满足要求并通过产线验证后,方可大批量生产。
从立项到最终通过验证大概的时间周期是多久?
一般从立项到最后MP,大概时间周期基本上是在一年左右,所以当客户有需求时,一般会提前大概一年半到两年找电源厂商,进行新产品的洽谈和研发。
海外HVDC领域电源需求的发展趋势如何?
海外HVDC领域过去电源需求几乎为零,主要使用48伏的电源。然而,随着英伟达将在2027年推出Rubin Utra的高功率产品,Meta、谷歌和微软等CSP厂商明确计划采用800伏或400伏的HVDC电源以应对NV新需求,这一转变将加速海外HVDC电源市场的发展。
海外CSP对于HVDC的节奏如何?
海外CSP节奏较快,从具体公司来看,Meta是最快的,预计Meta在26年开始投±400伏的数据中心,其他几家预计最晚27年都会上,主要还是因为英伟达的产品27年下半年就要量产,所以他们要配合该产品,基本上在27年数据中心都会开始去上HVDC。未来,英伟达的服务器内也会内置800伏降压模块,到时候服务器就可以原生支持800伏的供电,主要目的还是减少48伏低压大电流传输的路径。
对于未来电源市场的空间预测如何?
预计仅看ACDC电源需求,远期市场空间将达到1000多亿,其中占比逐步增加的是HVDC的电源需求,DCDC电源需求未来大概也会在1000多亿的体量,这部分的需求增速最高的主要是未来可能会放到NV新产品里的800伏转48伏降压模块的电源,难度比较高,目前还在研发中,但是未来渗透率提升也会比较快。预计ACDC和DCDC的整体市场空间到2028年有望达到2000多亿,目前市场约为三百多亿,目前呈现出每年翻倍的增长趋势。
如何看待阳光电源?
阳光电源上半年引进了麦米和台达的研发,并成立了子公司布局AIDC业务,公司对此块业务的重视度很高。核心高管有台达背景,对电源产品的理解优势明显。此外,阳光在SSD产品上具有明显技术优势,有大储背景,尤其在特定场景如绿电直连方面有突出表现。公司不仅在ACDC及DCDC板载电源模块等方面有布局,还具备平台化的研发能力,可以配合客户做各种产品的开发,同时公司是逆变器龙头企业,具备供应链优势。基于此,公司可能是大陆唯一一家有机会与台达竞争的企业。尽管目前公司在该业务上的进展可能不明显,但基于其优势看好其远期发展潜力。
奥海的情况如何?
奥海原本专注于消费电子领域,今年利润预计在6亿左右,目前估值约为20倍左右。近一个月,长城的部分研发团队人员加入奥海,曾参与台达的研发,曾经开发出5.5千瓦高功率密度PSU,在国内客户中获得不错评价。因此,预计奥海在相关产品研发节奏上将加快。虽然公司当前估值较低,但鉴于其成熟的研发团队体系和产品方案,以及未来可能复制欧陆通的成功路径,后续有较大潜力。
还有哪些厂商值得关注?
如欧陆通,其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也是来自泰达,因此对其研发能力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