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交所定位于服务“更早、更小、更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且以“专精特新”类初创企业为主。过去两年时间里,北交所在多方呵护和大力支持下,上市公司总体规模频创新高,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2021年11月15日,备受瞩目的北京证券交易所(简称“北交所”)正式开市,首批81家上市公司集体亮相。时至今日,北交所开市已满两周年。
北交所开市,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事件,是继上交所、深交所之后,内地第三大股票交易市场。北交所与沪深交易所的三大上市板块错位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北交所是中国内地首个公司制证券交易所,定位于服务“更早、更小、更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且以“专精特新”类初创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初始规模虽小,但成长空间大,在国家构建“双循环”的大背景下,北交所作为中小企业的沃土,将培育出一批优质龙头企业,并带动北交所不断提高吸引力,发展壮大。
过去两年来,北交所公司数量增长迅速。数据统计,截至11月14日,合计有229家公司登陆北交所,占A股公司总数的4.32%,创下新高。北交所公司合计市值2906亿元,占A股总市值比例达到0.36%。
公司数量快速增长的背后,得益于北交所上市的高效率。数据宝统计,按照申报日期到注册生效时间间隔计算,2022年北交所公司上市平均用时165天,不到同期A股注册制公司平均用时的一半;2023年北交所公司上市平均用时216天,不到同期A股注册制公司平均用时的六成。
为进一步推进北交所稳定发展和改革创新,2023年9月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市场称之为“深改19条”)。在“深改19条”文件发布的同时,北交所还发布了投资者适当性、上市条件执行标准、转板、发行底价、做市交易、融资融券等多项制度安排。一系列着眼于丰富产品体系、完善市场基础功能的改革举措密集落地,推进速度和力度均超市场预期。
专家表示,本次改革不仅为北交所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更大空间,也为各类投资者、广大中小企业、证券经营机构带来了全新机遇,有助于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持续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政策有力推动下,北交所的市场活力和吸引力明显提升。截至10月31日,开通北交所权限的投资者账户达到605万户。其中,“深改19条”发布两个月以来,累计新增投资者47万户,较年初累计新增78万户。
“深改19条”发布后,北交所市场活跃度大幅提高。11月以来,北交所公司日均成交额均值为1038万元,日均换手率均值0.99%,两项指标均为年内单月第二高。与上个月相比,11月日均成交额环比增幅达到155.55%。
北交所是“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发展的主战场,也是未来隐形冠军和单项冠军的重要孵化市场。伴随市场容量扩大,北交所“小巨人”阵营不断壮大。数据宝统计,北交所公司中,有114家属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达到49.78%,这一比例是A股整体水平的1.82倍。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国家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北交所不仅是“专精特新”企业的聚集地,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最集中的市场。
数据统计,共221家北交所公司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96.51%,这一比例是A股整体水平的2.8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