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注册制之下,从上市辅导,到现场检查,再到上市标准,都需要更为明确的规范和要求。
目前,在 IPO节奏阶段性收紧背景下,新股IPO全流程的相关标准正在日益完善。
近日,证监会发布修订版《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以下简称“《现场检查规定》”)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监管规定》(以下简称“《上市辅导规定》”),在2021年版本规定基础上首次划分章节,各自新增十余项条款。
根据业内人士分析,此番规定调整具有三大特点:首先,进一步压实拟上市企业和投行等中介机构的责任。比如,特殊情况下现场检查不再事先通知,同类问题如性质严重将从重处理。
其次,细化监管履责标准,防止“走马观花式”检查。比如,证监会注册部门可以派员参与现场检查,必须形成现场检查工作报告。
再者,首次关注口碑声誉。将辅导对象及其实控人、董监高的口碑声誉纳入辅导验收材料,由投行向监管报送。口碑声誉内容包括违法违规情形、背信失信情况、潜在风险与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四大类。
IPO“紧箍咒”收紧
证监会在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中提出,对履职尽责不到位的中介机构严厉惩戒。在新股IPO环节,压实包括投行在内的中介机构责任,更是监管的重中之重。
相较于2021年版本,新版《现场检查规定》对中介机构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
比如,检查组应当重点围绕检查对象存在的相关问题对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执业质量进行延伸检查。此前版本中,没有延伸检查相关规定。
“一查就撤”是不少拟上市企业和投行的痼疾,过去,检查对象自收到书面通知后十个工作日内撤回首发申请的,原则上不再对该企业实施现场检查。
调整后的《现场检查规定》则明确,撤回发行申请不影响检查工作的实施,也不影响证监会和交易所依法处理。
与此同时,现场检查的频次也得以明确。证监会注册部门每三个月组织一次检查抽取工作。原则上,除已被列为问题导向检查对象的企业外,所有已受理企业都应纳入一次抽取范围。
“这意味着,每家企业都可能被抽中现场检查,一旦抽中就再无退路,必须接受现场检查;检查出严重问题的,企业IPO折戟、投行被罚。”某头部券商保代告诉记者。
“在被抽中现场检查、及时撤回材料不再被查的情况下,一些我们认为不严重、但可能擦线的问题,我们会帮助企业‘美化’,‘闯关’一试。此种情况下,如果不被抽中现场检查,一般可以过关;如若抽中,则及时退回再改。如今,一旦抽中现场检查再无退路,此类打擦边球的事,我们不会再做。”上述保代直言。
该保代之所以不敢再打擦边球,还有一大原因——同类问题二次出现可能被从重处罚。
根据新版《现场检查规定》,最近24个月内,现场检查发现同类问题且性质严重的,证监会及交易所可以从重进行处理。而保代们帮助不同企业“美化”的方法往往类似,如果冒险擦线,容易同类问题再现。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在对“带病闯关”严惩不贷的同时,对于非原则性问题则网开一面,允许整改,整改后可以继续推进上市进程。
《现场检查规定》明确,审核或注册部门应当结合检查发现的问题、现场检查会商意见、整改规范事项的完成情况,推进审核或注册工作。
与此同时,对于辅导期内辅导对象变更拟上市板块的,辅导机构向验收机构提交变更说明,变更后辅导期可以连续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