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天地 > 大盘分析 > 证券新闻 > 正文
储能市场现混合发展 需求将不断涌现
2023-11-15 9:56:22 作者:jincvip  次阅读 分享到:

储能行业最新技术趋势是什么?盈利模式的探索情况如何?记者在近日举行的首届世界储能大会上采访了解到,本轮储能高速发展以风电光伏强制配储为主要驱动力,而未来,预计更多元化的储能需求将不断涌现,储能市场将呈现混合发展的格局。在风光强制配储仍未找到盈利模式的当下,更细分的工商业储能、光储充项目等商业储能项目已先行发掘盈利前景。

我国储能行业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呈现出强大的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产出了世界超90%的储能电池,其中约40%产自福建宁德。据专业机构预测,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突破万亿元,到2030年接近3万亿元。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突破10吉瓦,达到12.3吉瓦,同比增长925%。

中关村表示,虽然我国储能市场高速发展,但目前市场结构仍比较单一,这一轮增势基本依靠风电光伏强制配储。未来,我国储能市场预计将向混合储能发展。储能应用场景将会更加复杂,从短时高频需求,到调峰和电力消纳需求,会需要一个多场景、多技术路线的混合储能市场。

与之对应的,将是多种储能技术路线的并行发展。据悉,目前储能技术按照项目规模及成熟度,可以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为抽水蓄能这一经典储能技术,单机在300兆瓦以上;第二梯队是百兆瓦级规模技术,包括锂电、压缩空气、液流、储冷储热等;第三梯队为十兆瓦到百兆瓦级别,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目前的规模示范已经进入这个范畴;第四梯队是在做兆瓦级工程研发示范的技术,包括液态金属储能、金属离子储能、水系电池等。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报告(2023)》,截至9月底,新能源侧和电网侧储能依然是我国储能建设的重点,累计装机占比约92%。

依靠风光强制配储政策正在大规模发展的大型储能项目,尚未找到“自力更生”的商业模式。伴随着风光发电成本下降,大型储能项目迎来了一些行业发展红利,但目前仍作为发电侧的附加成本存在。

目前国内电价峰谷之间的空间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储能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盈利。宁德时代表示,因为看不到盈利的希望,部分外企已经抛弃了本来做得还不错的储能业务。

赵忠松认为,在整体价格短期难以松动的情况下,储能业务发展可以先从商业项目上探索。

记者采访获悉,工商业储能、光储充等目前相对细分的商业项目储能市场,已经出现盈利模式跑通的希望。

由于多地电价峰谷差拉大,工商业储能成为行业关注的赛道。宁德吉理储能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地峰谷价差较大,且一天储能电池能实现“两充两放”,进一步扩大套利空间,市场需求前景较好。

记者从国轩高科了解到,该公司已涉足工商业储能并有扩大规模的计划。另据透露,以大型储能赛道为主的泰永长征目前也在间接参与工商业储能项目。

公开数据显示,近两年,分时电价、专项储能补贴、需求侧响应、分布式配储等政策陆续出台和完善,为工商业储能项目的投建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分时电价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峰谷价差拉大,提高了工商业储能的经济性。

此外,光储充一体化项目随着落地数量增多,运营商也逐渐找到了盈利模式。时代星云相关人士介绍,由于大量新能源车为运营车辆,司机通常定时前往固定的充电站补能,他们对于配套的便利店、汽车美容等服务需求较大且消费频次较高,这进一步提升运营商的收入和盈利水平。

相关内容:
北京证券交易所11月15日迎来开市两周年。经过两年发展,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增至229家,总...
2023-11-15 9:52:35
近期,华泰证券、开源证券、光大证券、信达证券、华金证券、申万宏源证券等多家券商相继...
2023-11-15 9:50:14
11月14日,沪深两市窄幅振荡。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涨0.31%、深成指涨0.17%、创业板指跌0....
2023-11-15 9:47:49
在沉寂两年后,近段时间,梦金园、老铺黄金等黄金珠宝公司相继在港交所披露招股文件,新一...
2023-11-15 9:46:13
11月14日,A股走势分化:上证指数收涨0.31%,深证成指收涨0.17%,创业板指收跌0.22%。成交...
2023-11-15 9:44:55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免责条款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用户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Copyright 2011, Hubei Smart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400-690-9926 E-MAIL:mbl516@163.com 鄂ICP备20014020号-2 鄂公网安备42282209000026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