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转型升级,锚定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凸显。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三季度末,深市上市公司披露重大资产重组(含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案合计317单,合计交易金额约7600亿元;实施重大资产重组209单,合计交易金额约8405亿元。并购重组交易日趋理性,产业逻辑特征日渐明显。
近年,深市上市公司牢牢把握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要求,以全市场注册制改革为契机,积极利用并购重组工具做优做强。
“创新”是创业板的鲜明特色,注册制改革让“创新”成色更加彰显。
记者了解到,改革后的创业板坚守板块定位,突出“优创新、高成长”特色,把支持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关键领域技术突破与战略布局,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
数据显示,注册制实施以来,截至2023年9月底,累计24单创业板重组项目注册生效,交易金额合计390.98亿元,超70%项目标的资产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超70%项目属于产业整合并购,有效推动并购重组在服务国家战略、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渠道作用,是资本市场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有利于促进上市公司优化产业链一体化水平、培育先进产能,推动科技、产业与资本高水平循环。
以创业板为观察截面,记者梳理发现,深市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产业和实体特征愈发鲜明,围绕主业开展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逻辑特征基本确立。
据梳理,2020年至2023年三季度末,深市披露的317单重大资产重组方案中,以横向并购、纵向并购等方式进行产业扩张整合交易186单,以剥离资产聚焦主业为目的的产业精简整合交易54单,合计占比超过七成。
与此同时,深市并购重组交易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三大重点领域重组活跃度较高。实施完成的重组方案中,从行业分布看,近五成标的属于制造业,且以电子、医药生物、基础化工、机械设备等高端制造业为主;从交易金额看,建筑材料、国防军工、机械设备、医药生物、基础化工等标的行业重组金额合计占比约五成。
2021年,天山股份实施重大资产重组交易,完成了中国建材集团旗下水泥资产整合,成为A股资产规模、产能规模最大的水泥行业上市公司,助力“碳中和”背景下作为高能耗的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深市历史第二大并购交易方案。
2022年,全球最大风电运营商龙源电力吸收合并ST平能,实现国家能投集团新能源板块整体上市及龙源电力回归A股,进一步完善了深市新能源产业格局,助力加快实现“双碳”战略目标。
践行国企深化改革,促进价值实现和价值发现。深市国企上市公司用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案例,贡献了积极运用重组工具加速资产整合、提升企业价值、创造显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国企改革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