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年报披露已结束,部分上市公司也因此“锁定”强制退市。
5月4日晚,*ST必康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深交所下发的《事先告知书》,公司2022年度财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触及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相关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公司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
同日,截至发稿,*ST顺利、*ST和佳公告,公司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事先告知书》,公司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
此外,*ST蓝光也提前锁定“1元退市”。公司股票已连续17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人民币1元,今日收报0.46元/股,这意味着,即便后面公司股价连续涨停,也无法在第20个交易日回到1元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已退市的公司,今年以来,已有17家公司收到交易所退市前的事先告知书,还有部分公司收到股票终止上市相关事项的监管工作函。
伴随着注册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A股退市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标准到多元指标体系的改革历程。
2018年底A股市场开始试点注册制改革后,退市制度迎来进一步优化完善。
2020年12月,沪深交易所发布退市新规,健全多元化退市标准,简化退市程序,强化退市执行,构建起财务类、交易类、规范类和重大违法类等4类强制退市指标体系。
2023年2月全面注册制改革下,退市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增了对红筹企业交易类退市情形予以调整适用的特别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退市新规执行以来,A股退市公司数量逐渐增加。据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2022年A股退市公司数量分别为20家(3家主动退市和17家强制退市)、43家(2家主动退市和41家强制退市)。
今年以来,已有6家公司宣告退市。目前,计通退已进入退市整理期,*ST吉艾已收到股票终止上市决定,将于5月9日进入退市整理期。此外,还有多家公司停牌等待交易所作出最终退市决定。
证监会此前表示,良性循环的资本市场需要有进有出、优胜劣汰。常态化退市机制的形成,有助于持续检验与监督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最终在A股市场形成优胜劣汰的氛围,推动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提升,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实现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中金公司认为,A股市场强化退市制度有助于保证股票市场合理供给,并助力提高A股优质公司的回报率。常态化退市机制的运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减少投资者“炒小”、“炒差”行为,促使投资者关注基本面优质、行业发展前景较好的公司,助力实现培养投资者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
此外,退市机制的完善与运行是一项持续性与系统性工程,将对监管机构、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投资者等多方主体产生重要影响。监管层面,在退市标准完善、退市程序简化的基础上,严格执行退市新规、严格退市监管。上市公司层面,在上市的前、中、后端都应合法合规经营,不断提升自身发展质量与内在投资价值。中介机构层面,需要切实、有效履行好资本市场“看门人”作用,不断提升执业能力,协助企业高效规范运营。投资者层面,应适应A股制度与生态变化,转变投资理念,提高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