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合力扩需求 经济复苏动力强
“五一”假期,消费火热的熟悉景象加速回归。过节不停工,投资继续对经济增长提供稳定支撑。专家表示,当前要着力推动消费持续回升,有效激发民间投资需求。应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为经济运行好转注入强大动力。
内外积极因素汇聚 中国资产吸引力持续增强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来看,一方面,在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背景下,美元大概率走弱并推动外资流入新兴市场,影响中国资产走势的外围干扰因素有望消退;另一方面,国内经济稳健复苏,中国企业盈利预期持续上修,市场风险偏好逐渐改善。内外积极因素汇聚下,中国资产吸引力持续增强。
税收大数据反映旅游服务消费快速恢复
记者昨日从国家税务总局获悉,最新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与去年“五一”假期相比增长24.4%。其中,服务消费和商品消费同比分别增长28.7%和19.5%,反映居民消费意愿增强。
先行指标看走势:经济回升基础需巩固 向好大势未变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4月制造业PMI和昨日出炉的4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均出现回落,但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信心指数等多个分项指标都保持较高增长,显示企业对未来预期向好。专家分析称,单月PMI回落不改变经济持续回升的大趋势,政策应从扩大内需、支持中小企业等方面加力,夯实经济回升基础。
“潮起”趋向“潮落”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缓退坡
受访专家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常被看作是临时性的非常规举措,对其使用应秉持谨慎态度,尤其要注重设置退出机制,警惕规模过大对货币政策传导带来副作用。截至今年3月末,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一共17项,余额大约6.8万亿元,占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15%左右。在完成阶段性历史使命后,部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从“潮起”趋向“潮落”。
制造业景气度回落 扩内需务必见真章求实效
5月4日公布的4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跌入收缩区间。这一走势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制造业PMI表现一致。从分项指数来看,两个制造业PMI下降均主要受内需环比走弱的影响,呈现前期积压需求释放后新增需求不足的特点,下阶段扩内需要进一步发力。
科技企业频频站上风口 龙头公司高成长高回报
在A股市场,科技题材历来热度居高不下。近些年兴起的元宇宙、储能、东数西算、Chiplet(粒芯)、信创等题材都曾掀起过不小的科技浪潮,频频站上风口,吸引众多资金追捧。2023年,科技类题材取代新能源,成为A股市场一抹亮色。AI(人工智能)、信创、芯片、CPO(光电共封装)等概念股持续发力,跑出多只大牛股。
传媒板块集体大涨 多家公司提示风险
5月4日,传媒板块全天强势走强,其中,中信出版、世纪天鸿、中国出版、龙版传媒、长江传媒、中国科传等多家传媒股涨停。当日晚间,多家公司发布异动公告提示风险。
三部门规范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选聘
近日,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证监会联合印发《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行为,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公平竞争,推动提升审计质量。
央企上市公司主动“贴近”投资者是多赢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