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A股调整的主要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对经济复苏力度的担忧,二是美债利率快速上行。不过,展望后市,市场仍有改善空间,“A股修复市”仍在途中。
具体而言,分子端,过去3年是“就地过年,就地复工”,复产复工速率相对较快,但今年劳动力出现较大规模的春运回家,后续复产复工率将随着劳动人员的回流逐步回升。
而在分母端,1月信贷超预期,历史上来看,类似当前“商品房销售增速下行底部区域+企业信贷规模与居民信贷规模显著劈叉”出现后,广义流动性往往将得到显著的改善。
配置方面,当前强预期叠加估值分化阶段,建议投资者继续寻找低估值配置,并关注三条主线:一是修复链医疗器械、创新药、中药等;二是地产链普遍估值低位的地产、装修建材、家电等,以及仍在估值底部的大金融;三是部分成长景气预期改善的计算机、半导体设计等。
1月新增社融紧贴市场预期上沿,人民币贷款是主要贡献项。在信贷周期上升期间,成长和消费表现最佳,周期和稳定风格表现较差。另外,高估值偏成长的公司表现较好,而低估值、偏价值的公司表现不佳。
经济数据同比的修复将是下一阶段支撑市场的核心动力。从当前来看,我国经济景气不断回升,1月信贷数据迎来“开门红”也坚定了市场信心,证实了经济景气度的回暖。经济与盈利的同比修复将是下一阶段支撑市场的核心动力,随着企业盈利的修复逐步得到验证,市场将会迎来中期震荡上行的区间。
短期内,建议关注景气预期回升的行业,中长期建议配置消费医药。主题投资方面,建议重点关注阶段算力、数据标注、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以及受益于人工智能主题的小市值股。
复盘2000年以来A股可以发现,产业周期主导7年左右的风格周期,库存周期主导3年左右的牛熊周期。站在当前,就风格周期而言,结合中周期位置以及对应的产业周期,新一轮风格切换始于2021年,先进制造崛起的产业周期下,风格开始从大盘转向小盘。
结合库存周期,始于2022年12月底的牛市或是小牛市,小牛市中识别主线更为关键。2023年主线在于绿色化(新能源)和自主化(半导体、信创、专精特新),进一步结合景气度,建议重视光伏新技术、电池新技术、半导体国产替代率低环节、信创。
近期市场有所波动,但当前尚处小牛市初期,易涨难跌,建议淡化波动,借机布局。以史为鉴,牛市初期易涨难跌,数据上各轮牛市启动后6个月内最大回撤区间约在10%-16%。就市场情绪而言,中期情绪持续修复,而短期情绪经历了调整后处在底部。
春节后,由于海外加息预期反复和地缘关系等影响,A股市场出现“倒春寒”式震荡调整。不过,本次倒春寒后,仍看好A股市场指数缓慢上移。
一方面,增长层面,当前国内经济仍处于“弱复苏”阶段,随着扩内需政策的进一步发力,居民端风险偏好也有望逐步修复。估值层面,市场在经过了前期估值的全面修复后,当指数的市盈率处于近十年中位数的合理水平。
另一方面,资金面上,在海外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全年外资流入的趋势没有改变,同时随着投资者情绪的进一步修复,公募增量资金也有望逐渐流入,成为接力外资的重要增量资金。
配置方面,两会前A股市场可能呈现主题投资活跃的特征,建议关注两条线索:一是产业政策支持的数字经济、信创等,二是复苏相关的医药、食品饮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