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InfoLink Consulting资深分析师赵祥来说,持续跟踪行业内N型光伏产能变化是他的工作内容之一,但最近,这类数据跟踪的频率从每季度一次调整为每月一次。“TOPCon的规划产能相比半年前已经翻倍增长,如果还按照原来的节奏就跟不过来了。”
赵祥提到的变化正是光伏技术大变革下的一个缩影,以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TOPCon)电池、晶体硅异质结(HJT)电池、交叉指式背接触(IBC)电池等为代表的主流N型光伏电池技术路线,受到老牌、新秀厂商追捧,也造就了资本市场的众多新宠。
就各技术路线的进展而言,TOPCon已率先突围,这主要得益于TOPCon设备投资更低、人才储备充足以及组件端已具备盈利能力等。标杆厂商的成功让此前摇摆不定的后发厂商下决心跨入TOPCon阵营,新增规划产能急剧扩张。
现在TOPCon阵营巨头林立,新介入者想要弯道超车并不容易,而HJT初始规模小,进一步提效降本的路线也更加丰富,这是不少厂商依然选择HJT的重要原因。
2022年被业内视作N型光伏技术商业化元年,记者注意到,今年已有多家厂商宣布N型TOPCon组件产品拿下了央企订单,甚至出口海外市场。而HJT厂商给予的反馈显示,明年二、三季度,HJT组件也将获得央企响应,并大量上市。
光伏电池技术的上一次迭代是从BSF(铝背场电池)到PERC(即钝化发射极及背局域接触电池),N型时代技术路线更加多元,也就难免出现哪种路线更优的比较,类似争论在业内从未中断,但从P型向N型技术切换的趋势很明确。
今年上半年一项统计显示,全行业宣称规划的TOPCon、HJT产能均已超过140GW,两种技术路线基本平分秋色,但到了年末,两大阵营的势力急剧变化。赵祥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经过近半年时间,HJT规划产能变化相对不大,增长到大概190GW,而TOPCon的规划已经超过450GW.这也是前面所说N型产能数据跟踪周期缩短的主要原因。
目前,TOPCon建成产能最大的是晶科能源。今年初,公司首期投入的16GW大尺寸N型TOPCon产能实现满产,其中,位于海宁的IPO募投项目“7.5GW高效电池及5GW组件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晶科能源相关人士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在一期已有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公司继续大力投入效率更高、成本更优的二期N型TOPCon产能,包括尖山二期11GW高效电池项目,以及青海西宁一期20GW全球最大N型拉晶项目等。
标杆企业在引领光伏电池技术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格外关键。以晶科能源为例,公司是行业首家建成10GW以上规模N型产品生产线的企业,公司最新TOPCon产线量产效率已达到25%,并计划今年全年实现10GW的N型组件出货目标。晶科能源三季报显示,N型产品占比提升给公司业绩带来了正向拉动。
根据赵祥的观察,虽然很多企业很早就宣布了N型光伏产能规划,但实际上并未确定最终的电池技术选型,当看到晶科等标杆企业选择TOPCon并取得不错的转型成绩后,大家才一窝蜂地押注TOPCon,随之而来的是,厂商确定电池选型的进度也变得特别快。
记者梳理发现,近期确认加入TOPCon阵营的企业包括协鑫集成、亿晶光电、沐邦高科等。其中,协鑫集成10月底宣布,将在芜湖市湾沚区分两期投资建设20GW TOPCon光伏电池及配套产业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80亿元,建设周期为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