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天地 > 大盘分析 > 投资理财 > 正文
银行下调存款利率 有什么影响?意味着什么?
2022-8-3 15:32:22 作者:jincvip  次阅读 分享到:

在部分股份行和中小行下调银行存款利率之后,国有大行也开始下调存款利率了。经常买银行存款的投资者或许已经发现,近期各大行的存款产品利率都有所下降,包含两年期、三年期等中长期的存款产品利率普遍下降了0.1%。

站在当下的角度看降低存款利率这件事,既有宏观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银行业自身保持良好发展的要求。

先从宏观经济的情况来看,俄乌冲突、疫情爆发等极大地增加了经济不确定性。一季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反映居民消费情况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同比增长3.3%,远低于4.8%的GDP增速,三月份受到疫情影响,消费更是同比下降3.5%。而消费则是支撑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69.4%,是三大需求中贡献最大的。如果消费不稳,那么将极大地影响“稳增长”目标的实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存款利率,提高居民存款的机会成本,进而降低储蓄率,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鼓励消费的手段。

更重要的是,当前国内完全存在通过降低储蓄率来间接提升消费的客观条件。长期以来,我国都有勤俭节约、省吃俭用用以储蓄的传统。国内储蓄率从1999开始持续高速增长,最高在2009年达到51%。随后在房地产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储蓄率有所下降,但近几年又开始逐渐抬升,已经达到45%的储蓄率,显著的高于其他国家。高储蓄率带来的是较低的消费率。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发展水平或文化相似的俄罗斯、日本、越南等国家,国内的消费率都大幅度地低于这些国家。因此,当前降低储蓄率,鼓励居民消费,存在客观条件。

其次是从银行业自身发展来看,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而银行又是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角色。疫情发生之后,实体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金融让利实体经济的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银行则是金融让利的主体。而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贷款利率的不断下降,也导致银行的净息差(即NIM)快速地走低。

如果从数据来看,反映商业银行运用生息资产效率的净息差从疫情前的2.2%降低至目前的2.08%,降幅达到了5.5%。而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持续的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仍然是重中之重,在保证银行业自身健康发展,同时还能更好的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势必需要从银行的负债端努力,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这也要求银行通过降低存款利率实现。

而为了保证银行持续的信贷投放能力,需要保持银行合理的盈利能力。在持续多次的金融让利实体经济后,净息差达到2.08%已经是近十年的最低点。只有合理的降低负债成本,才能更好地推动银行扩大信贷投放,实现“宽货币到宽信用”有效传导。

除此之外,银行当前还面临着“资产荒”的问题,高息资产严重不足。从一季度天量社融的结构来看,宽货币到宽信用传导路径存在极大的堵点,银行体系并不缺钱,缺的可能更多的是可投的资产。当资金的供给大于需求时,存款价格的降低也自然水到渠成之事。

后续影响:

从市场影响看,整个银行业将会普遍性地下调存款利率,也就是说,存款利率已经实现了实质性降息。如果参考过去几年的政策,可以近似理解为“降低存款基准利率”的政策效果。

为何说其它银行大概率会跟随下调存款利率,而非一定?从根本原因上来说,在利率市场化持续进行改革后,央行所定的“存款基准利率”只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对存款利率进行定价的“锚”,而非标准。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这个“锚”一定限度上进行自由的加点(或降低点数)。

相关内容:
2015年年末,大数据营销领域发生了两件大事,腾讯分别与电通安吉斯集团以及群邑建立大数...
2015-12-29 11:26:37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25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年会上表...
2018-3-26 7:34:12
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关于孙树明董事长所提名事项的独立意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2015-10-19 17:20:00
长荣股份周一午间发布业绩预告,公司预计今年上半年盈利7931.52万元至9253.44万元,同比...
2015-7-13 14:00:16
导语:十三五规划建议发布,经济以稳增长为主,6.5%是底线,对资本市场提出提高直接融资比...
2015-11-4 9:50:00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免责条款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用户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Copyright 2011, Hubei Smart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400-690-9926 E-MAIL:mbl516@163.com 鄂ICP备20014020号-1 鄂公网安备42282209000026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