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一(7月4日),首批纳入互联互通机制的87只ETF开始正式交易。截至7月8日,“ETF通”首周交易数据出炉,北向资金合计成交额2.22亿元人民币,南向1.92亿港元,整体处于初期起步阶段,初步呈现“北热南冷”的格局。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ETF通”的启航无疑是深化互联互通的又一重要举措,对两地资本市场影响深远。在“ETF通”初期,流入金额和交投较小是合理现象,随着未来更多的ETF被纳入,投资者了解加深和投资机会的增多,未来“ETF通”会趋于活跃、持续向好,并有望成为两地投资者越来越重要的投资通道。
7月4日,首批纳入互联互通机制的87只ETF开始正式交易,香港投资者可以通过北向沪、深股通,买到83只A股ETF,内地投资者可通过南向沪港通和南向深港通,买到4只港股ETF。
截至7月8日,“ETF通”首周交易数据出炉,港交所公布的“ETF通”数据显示,本周5个交易日,北向资金合计成交总额2.22亿元,南向1.92亿港元,仍处于比较低的阶段。交易数据仍不及市场预期。
从总成交额看,83只A股ETF一周成交总额为1075.89亿元,平均单只基金日均成交额为2.59亿元,比今年开通前的日均成交额略有抬升;平均单只产品的日均换手率为3.16%,也比开通前活跃度提升了12.36%。与此同时,4只港股ETF一周总成交额425.52亿元,盈富基金、恒生中国企业日均成交额都超过30亿元,南方恒生科技也有15个亿以上的日均成交额。
从上述数据看,“ETF通”首周交易资金体量不大,相比相关产品本地交易量占比较小。谈及这种现象,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执行总经理徐猛表示,在ETF的互联互通机制初期,流入金额和交投较小是合理的,但他对未来的发展空间充满信心。
在徐猛看来,首先,ETF互联互通机制推出初期,市场参与者需要熟悉机制、建立制度、开发系统、设计风控措施等,这些基础工作需要时间准备;其次,投资也需要找合适的市场时机进行配置;最后,参考2014年股票的互联互通机制刚开放时,前期累计净买入规模和增速也并不高,经过多年的发展,股票互联互通机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投资通道。
南方东英认为,随着相关宣传的加深和投资人准备工作陆续到位,“ETF通”交易量会呈现逐步上升的势头。
博时基金分析,主要还是产品本身的原因,A股纳入的83只ETF中部分行业主题ETF,对海外投资者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配置价值的。相比之下,港股纳入的4只产品除了个别产品在费率上有一定优势外,A股投资者在A股市场可以找到相应的具有替代性的成熟产品。
国泰基金也表示,ETF互联互通机制刚开通第一周,交投体量相对较小,也很正常。类比一下沪深港通开通时,20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开通,当月港股通日均买入成交金额4.84亿元,日均卖出成交金额1.18亿元;而发展到现在,2022年6月港股通日均买入77.87亿元,日均卖出70.68亿元。
从首周成交额结构看,北向ETF成交相对比南向更为活跃。数据显示,截至7月8日收盘,北向ETF首周交易数据为2.22亿元人民币,南向为1.92亿港元,并呈现多个交易日“北热南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