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上半年,从中央到部委,监管层多次提到“科学合理把握IPO和再融资常态化”,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就在政策保持预期以及一致性的背景下,我国资本市场在今年上半年继续发挥市场自发选择机制,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发行的趋势。
今年上半年,监管层多次释放出稳定金融市场、稳定资本市场的明确信号。在证监会今年5月初召开的专题会议上,提出要科学合理把握IPO和再融资常态化,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在当月月底,国务院在披露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再度提出“要科学合理把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IPO)和再融资常态化”,提高资本市场融资效率。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发行新股171只,首发募资3119亿元,而再融资(增发、配股、可转债)达到199笔,募资合计3980亿元。记者梳理后发现,IPO批文数量环比有所减少,且呈现一周多、一周少的变化,过会率也维持在90%左右,且有提升态势。整体来看,IPO发行节奏既没有收紧也没有放松,符合前文所述的“科学合理把握IPO”提法。
从IPO核发情况来看,2021年11月份以来(当月北交所成立),IPO批文发出至少198份,而其中,今年1至6月月度核发家数分别为31家、31家、26家、24家、18家及25家,细化到周,则呈现一周多、一周少的特点。
为何批文出现一周多一周少的情况,有资深投行人士表示,或受更新财报不及时的影响,但A股震荡成为节奏变化的主因考量。
步入2022年以来,A股表现并不“友好”,截至6月30日,上证指数累计跌幅为6.63%,深证成指累计跌幅为13.20%,创业板指累计跌幅为15.41%,其中,3月至5月行情格外欠佳。
受行情的影响,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市的171只新股中,共有40只上市首日收盘价低于首发价格,3月、4月破发最为明显,3月37只新股上市,12只首日便破发,4月上市的36只新股中,首日破发更是高达17只。
记者注意到,目前,共有58只新股最新收盘价低于首发价格,新股破发现象虽有所缓和,但依然存在。而尽管上半年新股出现破发还与定价机制密不可分,但主要还是因为二级市场的低迷。对于上半年部分时间段破发率较高的情况,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曾在公开场合曾解释过原因,他指出,这是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且二级市场低迷是造成破发比例上升的主因。
此前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受行情影响,新股上市之后易出现破发现象,而高频破发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多重的,包括对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一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以及投行等都会受到影响,也会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带来冲击。
就在市场主体融资预期转弱的情况下,对于新股发行、企业再融资节奏的科学把握流露出管理层呵护市场的态度。可以看到,2022年3月、4月、5月批文均有所下降,6月随着市场行情回暖,批文数量有所增加。
一系列举措之下,起到持续提高融资效率的效果是财联社采访业界人士的主流观点。受访的业界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上述政策举措、监管态度、节奏把握有助于提振市场预期和投资者信心。
此外,从过会率来看,今年1月至6月,月度过会率分别为93.94%、87.50%、90.38%、90.24%、92.86%以及90.91%,可以看到,IPO过会率较为稳定。受访人士指出,在注册制改革向全市场推进的过程中,新股上市并不是少发、慢发,而是保持一定节奏的发行,持续提高融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