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证券2月21日研报指出,“此次纳入医保的项目有体外授精胚胎培养、囊胚培养等16个项目。其中有两项是IUI(人工授精),1项是二代IVF(试管婴儿二代技术),3项是三代IVF(试管婴儿三代技术),其余则为胚胎储存等项目。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纳入医保后,这16个项目纳入医保后的价格与此前相比并没有变化……我们认为,辅助生殖是体现医生的技术与服务价值的,因此对于核心的技术服务环节,降价风险有限。目前我国IVF单周期平均花费约为3.5-4.5万(不包括三代),此次进入医保,医保覆盖约8000-11000元。国家近期鼓励生育的政策频出,我们认为未来辅助生殖项目有望在更多地区纳入医保支付。”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就有呼声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
2021年9月15日,国家医保局对《关于“不孕不育症”辅助治疗纳入国家医保提高人口增长的建议》的答复中提到,“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医保部门将符合条件的生育支持药物溴隐亭、曲普瑞林、氯米芬等促排卵药品纳入支付范围,提升了不孕不育患者的用药保障水平。同时,在诊疗项目方面,将指导各地立足‘保基本’的定位,在科学测算,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逐步把医保能承担的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费用可控的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那么,后续北京的做法能否在全国实行?
2月23日,有医药机构人士分析称,“上述政策对拥有辅助生殖资格的医院是利好,随着支付方发生变化,有生育需求的家庭负担减轻,会推动业务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其他区域会否参考北京的政策,还有待观察。”
也有机构人士分析指出,“客观上不少地方医保资金可能存在压力,而辅助生殖技术的项目费用不便宜,所以如果要向其他地方推广的话,可能会指定一些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