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今年以来,公募及券商资管均纷纷出手自购旗下产品或抛出大额计划,还有不少“顶流”公募基金经理准备自掏腰包。对此,有市场人士认为,公募、券商资管自购是“抄底信号”显现。
近年来,公募、券商资管自购旗下产品并不是新鲜事。2021年,公募、券商资管就已累计自购58.98亿元,12月份的自购金额就近10亿元。为此,券商首席也提示投资者,自购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但自购规模放量并不等同于买入信号出现,不宜盲目跟风。
今年以来,A股持续震荡,截至3月2日,上证指数跌幅为4.27%。同时,基金发行低迷,数据显示,按基金成立日,1月份及2月份累计基金新发行211只,份额为1525.87亿份,同比分别下降12.45%、80.6%。
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包括中银基金、前海开源、广发基金在内的多家公募基金公司纷纷抛出自购计划,部分公司出手阔绰自购权益类基金达到1亿元,一时间,引发市场的强烈关注。
这期间,券商资管也“毫不示弱”,纷纷开启自购。与公募相同,券商资管自购均倾向权益类产品。2月28日,华泰资管表示将运用不超过5000万元自有资金投资公司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2月21日,财通资管出资5000万元自有资金申购公司旗下权益类、固收类公募基金。东证资管表示于1月28日起30个交易日内以自有资金5000万元申购旗下偏股型基金,持有时间不少于3年。券商发出的自购原因除了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外,还包括对各自公司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2月9日起,东海证券表示拟运用自有资金参与旗下两只集合资管计划,累计不超400万元。2月27日,兴证资管表示近期已运用固有资金投资公司旗下混合型集合资管计划总计3000万元。据了解,华泰资管、财通资管、东证资管均持有公募基金牌照,而东海证券、兴证资管暂未获得牌照。东海证券上述两只均为大集合公募化改造产品,而兴证资管旗下也有不少大集合公募化改造产品。
对此,粤开证券表示:“公募、券商资管自购主要是出于提振市场信心以及对旗下产品长期前景看好等目的。一方面,在股指大幅下跌后,估值性价比凸显,从长期布局的角度上来说,已具备吸引力,但公募、券商资管自购不等于市场底;另一方面,机构通过自购并承诺中长期持有,将自身利益与投资者深度绑定,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直接和间接推动后续基金产品的运作。”
公募、券商资管自购旗下产品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近年来属于“常规操作”。陈梦洁向记者表示:“从历史上基金自购的阶段来看,多数发生在市场大幅回调、投资者情绪低迷、新发基金持续遇冷的背景下。在市场调整的背景下,机构自购形成正反馈效应,从而改善市场流动性。近十年以来,机构自购基金的规模呈上升趋势,2021年高达近60亿元。”
记者梳理,今年前两个月,已有28家公募自购旗下43只基金产品累计7.65亿元(暂无券商资管),同比增长47.12%(1月份为5.4亿元、2月份为2.25亿元);其中,公募自购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FOF基金分别为3.55亿元、3.15亿元、7500万元、1000.19万元。
从表现来看,今年以来,权益类基金中的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基金的收益率中位数均为-8.66%,灵活配置型的收益率中位数为-6.14%。公募自购基金中,4只为股票型基金,18只为偏股混合型基金,除去2只新发基金,全部跑赢同类型产品收益率中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