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看,就已有98家公募、券商资管发生自购行为,累计自购金额为58.98亿元。其中,分别自购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FOF基金、QDII基金分别为17.43亿元、16.96亿元、14.77亿元、9亿元、8001.53万元。2021年12月份,公募、券商资管就已经启动大幅自购,共有40家公司自购9.85亿元。其中,华夏基金自购了1.5亿元、国泰君安资管自购了1.2亿元。2020年自购金额为41.52亿元,2019年为28.67亿元,2018年为32.68亿元。
基金、券商自购潮背后,是不是抄底的有效信号?华西证券副所长,首席策略分析师李立峰表示,当市场下跌到一定幅度或者持续一段时间,公募基金开启自购潮,往往是市场构筑底部的信号之一;例如2020年2月份至4月份,公募基金大额净申购,4月份A股市场回暖。但公募基金自购规模放量并不等同于买入信号;例如2018年3月份,当月公募净申购规模达6.34亿元,但2018年A股在一系列风险因素的扰动下,市场加速探底。直到2018年底,“政策底——情绪底——市场底”接连显现,同时外资、公募资金加速流入,A股才开启新一轮涨势。
陈梦洁告诉记者:“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理性看待机构自购基金的行为。虽然基金自购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但相较于整体的数量和产品规模来看,自购的数量和资金占比相对较小,对市场流动性的直接影响有限。此外,从历史情况来看,基金自购热潮也不等于市场底。基金自购往往出于多种目的,看重的主要是产品的长期投资价值,因此投资者还需要充分结合自身情况,不宜盲目跟风。”
中泰资管2月初就发文称,“无论基金公司还是基金经理,其自购的基金都至少要锁定一年,因此掏出真金白银的大规模自购之举,至少不会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是,理性看待包括专业投资者在内的精准择时能力,也是不得不正视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