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计划》明确,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
《计划》提出了8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包括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等。
《计划》要求,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各级人民政府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作用,推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本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国家为提高国民健康素质,近年来出台多项政策助推体育产业发展。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出台众多战略层面利好政策,如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民健身计划、自行车运动产业发展规划、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体育行业逐渐实行精细化监管。2018年,国务院发布46号文,提出2025年将建立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实现总规模超过5万亿的目标。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下称《纲要》)提出,到2035年,体育产业要发展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表示,经过科学测算,预计到203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量占GDP的比重将达到4%左右。这是国务院在体育领域的又一重要政策意见。
体育产业是万亿级别的消费蓝海,政策的出炉让体育产业具备了长期投资的高确定性,也为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上游健身器材行业目前国内渗透率还较低。上游来看,健身器械方面,过去十年间,受国内体育产业政策激励、消费者观念转变以及健身器材企业生产研发能力提高等因素影响,叠加国际健身器材行业发展的推动,国内健身器材市场规模总体保持增长态势。我国健身器材普及率较低。根据英派斯招股说明书,我国城镇家庭平均每百户中仅有4套健身器材,普及率尚不足5%,远低于欧美国家28%的健身器材普及率,发展潜力可观。
中游健身房行业目前绝对量已居世界第一,但渗透率和集中度还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