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无到有,制度创新不止步,上市公司从0家到300家,即将开市满两周年的科创板成果丰硕。
“科创板这两年运行平稳,效果不错。目前,科创板市值占沪市市值的比重不足10%,占整个A股市场总市值约为5%。从这意义上来讲,科创板的发展空间巨大。”武汉科技大学董登新表示。
截至6月29日,科创板已累计上市企业300家,总股本972.92亿股,总市值4.62万亿元。
董登新认为,科创板的发展前景取决于两个方面因素,一是外部的因素,即能否保持足量的上市资源提供给科创板筛选;二是科创板自身的制度完善方面,建议废除市值配售的打新方式,同时细化一些交易规则,在包容性和市场化方面进行改革试点,比如实行“T+0”回转交易,取消个股的涨跌幅限制等。
2019年7月22日,随着首批25家企业上市,科创板正式在A股市场登场。至此,科创板在A股市场发挥制度改革“试验田”功能,助力科创企业突破关键技术。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非常成功,创造了A股市场上的多个‘第一’,比如,首次淡化IPO盈利指标、不设置新股发行市盈率上限、取消前五个交易日涨跌幅限制、率先尝试新退市制度改革等。作为A股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创企业板块,科创板的硬科技含量也较高。”董登新表示。
科创板多样化和包容性的上市条件,适应了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科创企业的差异化融资需求。从发行环节来看,发行定价更加市场化,对新股的发行价格、规模等不设限制,由市场供求来加以决定。
同时,科创板在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方面,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股份减持、信息披露等方面均以信息披露为核心,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创新探索,并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
科创板的“硬科技”定位也进一步明确。今年4月,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体系修订,进一步明确科创板定位,突出“硬科技”特色。修订后的科创属性评价指标新增研发人员超过10%的指标;同时,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明确限制金融科技、模式创新企业在科创板发行上市,禁止房地产和主要从事金融、投资类业务的企业在科创板发行上市。
截至6月29日,科创板已累计上市企业300家,总股本972.92亿股,总市值4.62万亿元,总流通市值1.54万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106家)、生物医药(69家)、高端装备(49家)三大行业领域科创上市公司的数量占比约75%,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
科创板上市企业也交出了较好的成绩单。今年一季度,科创板上市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981.55亿元,同比增长70.88%;实现归母净利润119.91亿元,同比增长216.40%。同时,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继续保持高位,一季度合计研发投入为84.3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的平均值为18.90%。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科创板的投资者结构、市场化定价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变化趋势。据第一财经了解,从投资者结构看,机构投资者的交易占比正在逐步提升。2021年一季度,机构投资者占科创板市场交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5%,公募基金等专业机构投资者持有科创板公司的流通市值占比近40%,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沪港通、境外知名指数机构也广泛参与科创板市场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