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6月接近尾声,7月脚步日渐临近,市值退市新规即将生效,届时连续20个交易日总市值均低于3亿元的股票将终止上市。谁将成为退市新规后首家市值退市股备受关注。
据统计,截至6月29日收盘,4000多家上市公司中,还未出现市值低于3亿元或接近3亿元的,市值最低的为8.35亿元,与该红线还有一定距离。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从“面值退市”的实施过程来看,退市标准的制定是完成政策的第一步,后续根据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终会有公司触线退市。
注册制实施以来,A股新股发行速度明显加快,为了匹配注册制,加快A股新陈代谢,沪深交易所2020年末正式发布新修订的退市规则。
主要改革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市场化方向,契合注册制改革理念。完善面值退市指标,新增市值退市指标,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作用。
二是完善财务类退市标准,力求出清壳公司。本次改革改变了以往单纯考核净利润的退市指标,通过营业收入和扣非净利润的组合指标,力求准确刻画壳公司。
三是严格退市执行,压缩规避空间。在交易类、财务类、规范类以及重大违法类指标等方面体现严格监管,特别是通过财务类指标和审计意见类型指标的交叉适用,打击规避退市。
四是简化退市流程,提高退市效率。取消了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环节,加快退市节奏。
本次改革按照“区别对待存量和增量公司、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在新老规则衔接上给予了市场一定的缓冲期。其中,新增的市值退市指标,自新规发布实施满6个月后施行,即2021年7月1日期正式生效。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上市新规明确“1元退市”、“连续20 个交易日市值均低于3 亿元”,意味着一些股票如果价格跌至1 元附近, 市值低于5 亿元并持续“缩水”,被退市的可能性将会大增,一旦触发强制退市标准,对于试图“抄底搏反弹” 的散户和游资等,就可能面临损失, 这就有助于改变以往出现的“炒小、炒差、炒壳”投资歪风。
同时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壳”公司资源供给会增加,但需求会有所下降。周茂华指出,当前“壳”公司价值逻辑与以往大为不同,上市新规将使得投资者尽量回避或抛售一些长时间不营利、收益差或存在严重财务造假等行为的上市公司股票,转而更加关注上市公司可持续经营能力、市场竞争力等,那些聚焦主业发展、“护城河” 较深、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 将受到市场青睐。
2012年6月,交易所新增“面值退市”指标,揭开了A股市场化退市的序幕。2020年末,堪称“史上最严”退市新规新增了“3亿元市值”退市指标,市场化退市效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不过,从目前公司(剔除已在退市整理期或交易所决定退市的股票)市值排名来看,距离“3亿元”这一退市新红线最近的公司市值也超过8亿元。截至6月29日收盘,总市值低于10亿元的有*ST德奥、*ST金泰、*ST长动、*ST中新、*ST中迪、*ST凯瑞、*ST天龙和ST云投,无一例外均为ST股。
“市值退市”指标能否起到效果,从“面值退市”的实施过程来看,标准的制定是完成政策的第一步,后续根据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终会有公司触线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