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基建”七大领域解读解析
本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今年1-2月经济数据显示,疫情确实对中国经济造成比较大的冲击。但是,就像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所说,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短期的,也是外在的,它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与内在向上的发展势头。要推动经济发展,消费很重要,投资同样很重要,投资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最近,新基建就受到市场广泛关注。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教授认为,“新基建”是稳增长政策的着力点。
1、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
国家统计局3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下降13.5%。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3323亿元,同比下降24.5%。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2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23.7%)。1—2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847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9.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39.2%;商品房销售额8203亿元,下降35.9%,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34.7%。
这个最差数据显示疫情的影响相当大,但随着国内疫情防控的成效不断显现,复工复产的进度加快推进,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正在不断恢复。3月1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紧迫感,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积极有序推进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虽然短期受到影响,但中国经济的潜力还是非常大。一个是消费潜力大,同时投资还有较大空间。毛盛勇表示,两个轮子不能偏颇。比如投资,空间还是很多的,包括短板领域比较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方向的领域也比较多,还包括公共服务的一些欠账等等,这些方面都是我们未来要发力的地方。要在扩大消费和扩大投资的结合点上去发力,起到更好的效果。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司长彭永涛表示,今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稳投资政策,强调要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选好投资项目,加强用地、用能、资金等政策配套,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资,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财政金融方面,加大地方专项债发行力度,1—2月份已下发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949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420亿元;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用、提供优惠金融服务、加强信贷支持、降低融资成本等。各地整合资源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强化协调力度,推出并集中开工一批重点项目。与此同时,市场企稳回升,对投资的需求持续扩大,投资进度正在不断加快。
2、“新基建”投资增速更高
公路、铁路等传统基建投资,一直是投资的重头戏,但这一次,“新基建”受到更大的关注。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任泽平表示,中央多次强调要发展“新基建”,20多个城市的工作规划中也提到要加码“新基建”,这成为了共识。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是巨大的,人均GDP只是发达国家的六分之一,城镇化、创新创业发展空间很大,全球最好的互联网企业不在美国就在中国,中国经济韧性很足,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