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历年的融资规模来看,IPO并非是资本市场最核心的一项融资工具,但IPO的重要性市场从来都无法否认。
围绕IPO所建立的估值评价体系是资本市场的核心要素,而监管层对IPO审核节奏的把控,也是当下资本市场各种政策变化预期的先兆与反馈。
如今2019年接近尾声,今年IPO的变化也充分体现了2019年作为改革之年的特色。
根据记者的统计和梳理,2019年四季度末IPO审核节奏和预期再度企稳,这也被认为是为来年深改进一步推进所做的努力。
IPO各项节奏趋稳
在以往的年份,IPO审核节奏都是以年计数的,甚至在个别极端的年份里,IPO闭闸或收紧的周期超过了一年。但2019年已经出现了数次IPO审核节奏预期的变化,对于企业和机构来说,2019年的IPO情况更加复杂,更加难以预判。
先是在2018年IPO堰塞湖得以纾解的背景下,IPO通过率大幅回升至90%前后,监管层也一再表态需要IPO和并购重组两条腿缓解资本市场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在科创板设立推进的过程中,一些市场观点预判IPO也进入了一个宽松周期,因此短时间内机构推动海量企业申报IPO,很快IPO堰塞湖问题又重新出现。
在漫长的拉锯过程中,监管层逐渐掌握了对申报节奏的掌控,这其中两项最重要调节企业IPO申报节奏的手段便是抬升IPO否决率和有针对性的现场检查。
本报记者了解,这两项手段在2018年创造了非常好的效果,今年堰塞湖问题再临后,监管层也重新采用了类似的手段并且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7月至10月间出现了数十家主动撤回IPO申请材料的企业。
在一轮又一轮变化之后,四季度证监会宣布启动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而IPO发审节奏也在第四季度趋稳,同时市场也预期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类似的发审节奏将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12日,包括处在已受理、已反馈、预披露更新阶段的在审IPO企业共有376家,而科创板处在申请排队阶段的企业则有47家。
“从数据来看,虽然四季度370多家的数量还是有点多,但还是回落到了一个监管层可以接受的水平,另外保持目前常态化发行节奏的话,实际上企业整体排队审核周期也并不会很长。”北京地区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人士告诉记者。
而记者从监管层获得的数据则显示,截至目前,今年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共120家企业完成发行,平均每周发行2.7家,融资36.9亿元,比去年同期略有增加。下半年以来,科创板首批25家企业发行时间较为集中,但随着审核注册工作步入常态化,发行节奏也逐步趋于平稳,平均每周发行2-3家,融资规模每家平均在10亿元左右。
对于目前的审核节奏,证监会在近期表示,目前在坚持质量第一和确保市场稳定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新股发行常态化,IPO审核周期明显缩短,同一时间受理的企业在审核进度上的差异逐步消解,已基本实现所有在审企业的“即报即审、审过即发”。
另外从IPO融资整体规模来看,即便算上科创板几十家企业新增的融资规模,2019年IPO整体募资规模相较以往几年也保持了稳定。
根据数据显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今年共核准118家企业,融资1563.09亿元,而科创板一共注册完成73家企业,融资规模为接近800亿,资本市场IPO整体规模超过2435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