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新近出海的私募,这样解释出海之后为何还是以A股为主战场:“在内地耕耘多年,我们运作家族资金和客户资金的时候遇到一个问题,即在A股市场缺乏避险工具。如果再遇到2015年、2018年那种市场怎么办?资产管理机构如何才能摆脱靠天吃饭的情形?出海之后,我们发现做空或是做套期保值避险变得相对容易。”也就是说,出海只是为了更好地管理风险,并不是全方位地转移战场。
该私募机构进一步解释,到了海外,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目前大中华区哪个市场的股票具有配置价值?答案是A股。随着2019年前两个月沪指的高歌猛进,部分个股估值修复已经接近完成,但是仍有部分个股具有吸引力。所以,这部分内资“穿上马甲”之后,仍然选择返回A股。
全球基金跟踪机构EPFR3月3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28日,注册在美国的中国概念对冲基金(投向中国股票的对冲基金)连续6周实现资金净流入。这意味着,即便北向资金进进出出,周度流入A股的幅度呈现较大波动,但外资中仍有一类对冲基金在持续投资中国。
需要说明的是,香港证监会对对冲基金的杠杆水平并没有特别限制。对冲基金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来决定使用杠杆的情况。即便如此,多家大型机构向记者表示,使用杠杆非常谨慎。惠理集团投资董事中国业务主管余小波说,惠理集团投资A股20多年,选股是业绩的唯一来源,惠理不用杠杆。
香港一家中型对冲基金权益投资主管告诉记者,香港的监管部门对对冲基金的监管较松,胆大的对冲基金,其杠杆可以加到很高,一些投资国债的固定收益型基金杠杆放到7-8倍也不罕见。但一些回撤控制严格的股票多头基金则表示从不用杠杆。
香港券商争相为散户提供孖展业务
不过业内人士介绍,除了对冲基金,散户也是北向资金中杠杆资金的重要来源。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向多家香港银行、传统券商和在线券商了解后发现,散户加杠杆进入A股的资金成本较高,重利之下券商趋之若鹜。据记者了解,A股相关经纪和杠杆业务已经成为香港券商争抢的“香饽饽”。
记者向5家包含香港银行、传统券商和在线券商等股票经纪机构了解后发现,不少香港机构都提供A股的相关融资服务。这种融资服务在粤语中称为“孖展”,为英文Margin Credit的谐音。设立孖展账户需要一定的资质,但是不同券商对资质的审核的标准不一。
例如,一家知名的在线券商表示,开设孖展账户的投资者年收入要大于4万美元,但是并不需要提供收入证明。投资者需要秉承“诚信”原则填报数据,账户的流动性余额需要大于2万美元。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股票都可以加杠杆,只有指定的股票才可以加杠杆,而杠杆水平也是按照股票的属性确定的。
另一家较新的在线券商则表示,由于该券商的清算结算是由上述知名在线券商做的,因此它也顺带“继承”了前述知名在线券商加杠杆方面的安排,哪些股票可以加杠杆,可以加到几倍,这些都由负责清算结算的券商来定。
总体来说,散户做孖展并不便宜,年利息在6%-8%之间,杠杆倍数则不等。记者查询香港一家老牌券商提供的孖展服务发现,贵州茅台、美的集团这些陆股通个股,该券商提供70%的孖展借贷比率,30%的保证金比率。也就是说,账户有30万元可借70万元,3.33倍的杠杆。部分券商区分日内孖展借贷比率和隔夜的孖展借贷比率,后者一般低于前者。投资者在做孖展当天收盘前,需要将杠杆水平降到合乎隔夜孖展借贷比率的要求。
另一家新近成立的在线券商则表示,正在申请陆股通经纪业务。“对于香港券商来说,现在做A股经纪最赚钱了。”他表示2019年二季度预计可申请下陆股通业务。
“大进大出”仍会延续